火地、火炕、暖阁与手炉,紫禁城里的皇家保暖措施,有多全面?
火地、火炕、暖阁与手炉,紫禁城里的皇家保暖措施,有多全面?
紫禁城,这座明清时期皇帝参与政治与日常生活的场所,如今已成为故宫博物院。在寒冷的冬季,紫禁城内的皇家贵族们是如何保持温暖的?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紫禁城内的皇家保暖措施,以及民间的取暖方式。
紫禁城
紫禁城古建筑群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同时,根据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奠基人竺可桢的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图,图中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这一时期,紫禁城的地暖系统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
晚明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中记载十月里内臣的日常生活:“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冬夜偶成》中:“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乾隆帝通过自身感受,较为详实地记录了紫禁城的供暖情况。
紫禁城“暖气”,皇室贵族的惬意冬日
工艺巅峰——火地
紫禁城多采用烧火供暖,俗称“火地”或“暖地”。火地是一项历史悠久又与时俱进的技术,是为房屋提供热量的设施。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在地下烧火来烘暖地面的做法。不过,火地是为皇族或贵族家中才能拥有的取暖方式,普通老百姓怕都是见都没见过。
地暖烧炭口
道光皇帝的《养正书屋全集》中:“……暗热松枝地底烘……形参鸟道层层接,理悟羊肠面面通……一堂暖气着帘栊”。
文中的“鸟道”和“羊肠”就指的是火地地下供暖的通道。火地是紫禁城中常见的一种地下供热系统。紫禁城的很多宫殿下有火道和固定的生火地点,在青砖下面凿出通烟通道,生火之后,烘热地面,冬天热空气通过火道使青砖加热后把温度传到室内,火道在整个宫殿的地下布满,使热量由下至上进行传播,使室内增加温度,保持室内较长时间的恒温状态,不使人在大冬天受冻。
紫禁城是世界上至今现存的规格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为防火,宫里数千间的房屋都没烟囱。虽然没有烟囱,但紫禁城火地烧炭实际不会产生多少烟雾。因为紫禁城烧炭采用的是燃烧后温度高并且散热量慢,质量非常好,燃烧时几乎不冒烟的红罗炭。紫禁城虽然没有烟囱,但室内地下却有有良好排烟效果的出烟口。这种出烟口为避免小动物从出烟口钻入,往往会设有既有用又好看的镂空的砖雕。
红罗炭
舒适窝——暖阁
暖阁是紫禁城中为御寒取暖而与大房间隔出却又相互连通的小间,在火道流通的地方用木板或隔扇门围起来,是利用火地系统的余热建造而成。西暖阁有乾隆御笔“三希堂”后细品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而清末慈禧就常在东暖阁听政,指点江山。暖阁既利用了火地的温度,又能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
暖阁中装修样式精美细腻,摆放金石器玉、花鸟书画等古董玩物,早已超出了原本只用来取暖的作用,兼具诗情画意与实用功能,打造出绘声绘色的一方别样空间,是皇室中人独有的一方小天地,独树一帜,美轮美奂。除了这些,紫禁城多厚重的墙体、翘起的飞檐、多重宫墙、以植物涂抹墙壁等等措施都做到了抵挡风沙的同时又防寒保暖,虽然传热慢但夏天隔热,冬天保温,属于建筑本身的防寒设计。
皇宫里的皇亲贵族,掌握着当时社会的最高权力,生活水平自然不低,吃穿用度全都不用愁,那么,民间的百姓是如何解决“路有冻死骨”的问题呢?
暖阁“养心殿”
大火炕与暖手炉,保暖措施非常全面
暖和火坑
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水东有观鸡寺……基内疏通……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盖以此土寒严”。
讲的是在地下挖一个小坑,用石头在房址的周围砌两组烟道,上面再铺上平整的板石,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火坑,该火坑就是民间冬季取暖用的特殊的取暖保温结构,冬天把烧好了的炭,推进火坑取暖,人身上就会变得暖烘烘的。
然而,本来是想让冬天过得舒服一点,却没想到舒适中“暗藏危机”。《景岳全书》中:“夜半之后,其气渐满,(煤毒)下及人鼻,则闭绝呼吸,昧然长逝。”可见,就算在古代,也要小心一氧化碳这样的“隐形杀手”,勤开窗通风。
围炉取暖
大众火炕
满族人定鼎北京后,不仅将将东北人独有的“抗冻经验”带了过来,还把本民族流传多年的御寒经验也由北京传播开来。人们见面的问好方式不仅有“吃了吗?”还有“烧炕了吗?”与中国北方农村出现的火墙、火坑的取暖方式类似,在屋子里搭个灶台,在灶台下面生火,灶台通过烟道把热气或烟火扩散到火炕里。火炕的一端通向烟囱,另一端与炉灶相接。
火炕的表面用高粱秸秆编成炕席铺在火炕上,再用油皮铺在炕上,显得明亮干净。火炕在北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直至现在农村大部分地区还在广泛运用,与人们朝夕相处。北方气候阴冷,农村一般偏远不发达,衣物潮湿难闻,火炕直接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人们不仅能盘腿坐在炕上吃饭、聊天,还能晾晒衣物,晚上把铺盖一展直接睡在炕上……不仅既方便又暖和,还符合从古至今冬季的养生习惯——头凉脚热,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炕头往往是最热的地方,一般也是房主人坐的地儿,如果你去别人家做客,非要把你拉在炕头坐下,那你一定是被奉为上宾的。在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背景下,北方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北方特殊偏冷的气候环境,竟衍生出这样温暖红火的火炕文化。
火炕
吉利火盆
火盆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最重要也最主要采暖工具。最开始的火盆是用泥制成的,人们一般在秋季中秋前后制作,用黄泥、黑泥或灰泥中泥质较好且黏密无杂质的泥,与旧麻绳、草木灰掺和在一起,在阴凉处放几天,严冬一到,就可用来生火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