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脉冲星是什么?能吃吗?
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脉冲星是什么?能吃吗?
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座巨型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正以其强大的观测能力不断刷新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的消息,中国天眼目前已发现超过1000颗脉冲星,这比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还要多。
那么,脉冲星是什么呢?脉冲星其实是一种中子星。一般来说,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在演化末期发生超新星爆炸后形成的遗迹,能够产生中子星的恒星质量大约为太阳质量的8到20多倍。作为宇宙中的一种奇异天体,中子星的个头很小,直径大约仅有10-20千米,却拥有极大的质量和超高的密度。正如它的名字那样,中子星几乎全部由中子构成,可以将其理解成一个巨大的原子核。它们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4到2倍,这意味着其密度大约是每立方厘米几亿吨,上面的一小撮物质的质量和地球上的大型山脉相当,这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物质之一,正因其极端致密才可以抵抗引力恐怖的压缩。中子星还拥有宇宙中最强大的磁场之一,表面磁场强度可达108至1015高斯,比地球上任何人造磁场都要强得多。目前人类产生的最强稳态磁场约为45万高斯,而地球表面的平均磁场强度仅约为0.5到0.6高斯。中子星的自转速度也非常惊人,多数中子星每秒能转几十到几百次。
脉冲星艺术效果图,图片来源:littleastronomy.com
中子星通常会从磁极附近发出辐射束,辐射束的方向与磁轴近似一致。当磁轴与自转轴的方向不一致时,辐射束便会像灯塔发出的光柱一样在宇宙空间中不断扫射。当中子星的辐射束恰好扫过地球时,我们就可能观测到它的辐射信号。这种中子星就被称作脉冲星,有时也被叫作“宇宙灯塔”。
中国天眼FAST
脉冲星的信号极其微弱,发现它们需要灵敏的射电望远镜。2016年建成的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的口径为惊人的五百米,总接收面积达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那么大。巨大的接收面积使FAST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使其能够捕捉到这些来自脉冲星的微弱信号,从而发现大量之前未知的脉冲星。中国天眼的这些发现丰富了脉冲星的种类和数量,对人类科学的进步有重要意义。
中子星是宇宙中最为神秘和极端的天体之一,它们的存在挑战着我们对物质状态和物理定律的理解。中子星拥有超强的磁场、极高的密度和强大的引力场,提供了研究极端条件下物质状态的机会,也是在强引力场下检验广义相对论的天然实验室,这些极端的条件在地球上目前还无法复制。作为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残骸”,脉冲星对研究恒星演化、超新星爆发理论以及中子星的形成机制非常重要。脉冲星的辐射束能够扮演探索宇宙的探针的角色,天文学家通过分析脉冲星信号的特征,可以得知广阔的宇宙空间中的星际介质的位置和密度分布,甚至还能确定空间中磁场的情况。由于脉冲星的精确计时特性,可以选取一些脉冲星构成计时阵列,精确测量它们的信号的到达时间,使其成为探测低频引力波的有效工具。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脉冲星就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证据。美国的两位物理学家约瑟夫·泰勒(Joseph Taylor)和拉塞尔·赫尔斯(Russell A. Hulse)通过观测一个脉冲双星系统(即两颗中子星相互绕行)发现,这个双星系统的轨道周期由于引力波辐射而缓慢缩短,这与广义相对论的预测是相符的;他们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的两位物理学家约瑟夫·泰勒(Joseph Taylor)和拉塞尔·赫尔斯(Russell A. Hulse),以表彰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脉冲星,这一发现为研究引力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此外,脉冲星在精密时间测量和航天器导航上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一些脉冲星自转周期的稳定性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氢原子钟,数亿年周期才会变化1秒,这说明脉冲星可以提供可能的替代原子钟的时间标准,并为未来的宇宙航行提供导航。
本文原文来自墨子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