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十大战略思想解读:从道法术三个层次解析其经营哲学
段永平十大战略思想解读:从道法术三个层次解析其经营哲学
段永平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投资人,以其独特的经营哲学和投资理念闻名。他的战略思想涵盖了从企业经营到投资决策的多个层面,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做对的事情,把事情作对"、长期主义、敢为天下后等。本文将从道、法、术三个层次深入解读段永平的十大战略思想。
段永平十大战略思想解读
段永平的战略思想,我将它分为道法术三个层次。
道的层面
1.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作对
2025年1月5日,段永平在浙江大学演讲第一个提到的观点就是“做对的事情,把事情作对”,这也是段永平最重要的企业经营与投资哲学观。这里面融合了战略选择与执行效率的合一的成事法则。
首先,这句话说明了两个成事的普遍真理:一是选择大于努力。二是效率大于蛮干。
段永平在投资中选择了苹果作为最重要的一支股票,重仓投入,达到自己控股的美国投资基金总额的约80%,持仓总金额达到上千亿人民币。苹果公司也给了段永平巨大的回报,2011年买入苹果股票时苹果公司市值约3000多亿美元,股价为44美元,到2025年初,苹果公司市值为3.49万亿美元,股价为232美元,过去14年,苹果让段永平钱增值数倍,这就是选择的力量。
段永平做生意的理念,从一开始就是顺势而为,什么生意正好在风口上,他就坚定选择,然后用聚焦原则全力投入,做到行业前列。因此,他每一个生意都能赚到钱。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作对,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顺序不能颠倒。
当然人不可能事事都做对,做不对怎么办?段永平的答案也充满智慧,发现错误马上改,及时纠错的代价最低。
我们看段永平的生活状态,为什么总感觉他做生意很松弛,因为他总是着眼于长期,顺势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剩下的就是如何提升经营的能力而已,持续精进,持续改善,人自然就很有定力。
2. 长期主义
段永平说:做事情要尽量想长远,不要让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情10年后没有价值,那么今天就不要去做。
段永平1995年创立步步高,最早就做了学习机这个产品,30年过去了,现在的步步高教育电子还卖学习机,仍然是这个行业的头部企业。步步高早期进入的试听产品、通信产品、教育电子三大赛道,目前除了DVD产品因技术迭代而退出历史舞台,其余的都在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前进。
投资也是如此,段永平认为“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他在做出战略选择时也总是会问自己:“10年后,这家企业是否不可替代。”
选择苹果,自2011年到今天一直持有,是因为他从10年甚至20年看,认为苹果这家企业仍然会持续伟大,这就是长期主义。他总是用终局思维来看今天的决策。
长期主义看起来是一种保守主义,但本质上是一种“以深度认知为支撑的激进主义”,一个人敢于放弃99%的机会,而专注于1%的确定,恰恰是对商业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人性弱点的反修炼。
3. 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
段永平说:“不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等市场验证了需求,再集中资源做到最好。”
敢为天下后并不是简单的跟随策略,它的前提是要在后中争先,是一种规避风险,确保快速和低成本启动,且最终要成事的一种方法论。
他强调的商业本质是不盲目追求创新,而是等别人试错后,用极致的产品和效率反超。
商业的规律中,先发者往往需要承担市场教育的成本,而后发者可以站在前人的经验上进行优化路径,更加容易实现反超。
在段永平看来,微软不是PC机操作系统的发明者,但是却最后成为了唯一霸主。苹果也不是智能手机的发明者(智能手机是诺基亚发明的),但却凭借智能手机成为一家伟大的生态企业。而段永平从做小霸王开始,就是学习和优化他人的技术和产品。
小霸王游戏机源于日本的任天堂,步步高的VCD进入的时候,爱多的胡志标已经把爱多VCD做的风生水起了。
VIVO和OPPO做智能手机比小米还晚,在当时认为一片红海的时候,段永平团队聚焦拍照、音质、快充、游戏娱乐等用户痛点,硬是靠“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杀出血路。
2024年,VIVO及子品牌IQOO市占率17.4%(出货量),排名国产手机第一。而OPPO以14.83%排名第六。上述三个品牌总排名超过32%,几乎是小米(15.87%)的一倍多。
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从品牌声量和知名度影响力看,华为、苹果在舞台中央,小米也长期在镁光灯下,知名度极高。
而VIVO和OPPO最开始给人感觉是只是一个跟随者。结果2024年VIVO和OPPO市占率仍然能够超越上述两大品牌,这就是后中争先的现实案例。
4. “肯分钱,敢放权”
李白的《侠客行》中有一句话: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句话用在段永平身上,比较贴切。
40岁的企业家,一般被认为正是当打之年,雷军就是在40岁的时候创办了小米,15年成为今天中国的顶流企业家。
然而,段永平却在自己人生正处于高峰时,选择了退休。但退休不意味着就放弃了赚钱和财富增值,反而是退休后,让段永平成就了新的创奇。
假设段永平不退休,继续做步步高,或者做vivo和OPPO等等,他作为实业家的成就会超过任正非、刘强东、马云、张瑞敏、雷军等等企业家吗?显然答案是未必。
段永平为什么这么潇洒,因为他认为并且真正践行了:“钱聚人散,钱散人聚。老板要舍得把利益分给团队。”这个道理。
在他创立步步高的初期,就把股权进行了分配,包括核心骨干和员工都有持股。2001年去美国以后,他更是逐渐把自己在国内企业的股权都稀释到20%以下。他在采访中透漏,步步高电子自己的股份不高于20%,OPPO/VIVO独立运营,段永平将两大品牌交给陈明永、沈炜等弟子,自己只保留10-20%的股权和股东身份,结果两家公司年营收超千亿。
世界上所有的顶级巨富,都有一个共同的财富运营法则,就是和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合作,一起分享财富,共创财富。
段永平这个思维,是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巨富”的思维模式。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洛克菲勒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摩根家族的人去具体的管理和经营自己的企业吗?很难看到,原因是他们自己家族即使培养了优秀的子孙,也没有精力管理那么多、跨越那么多行业的企业。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管理好家族的基金,管理好董事会,并且用金钱和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合作赚钱。
乔布斯或许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创业家和经营者,但是他不是苹果的大股东,他也只是国际化财阀的合作伙伴。
因此,分钱和与人合作来持续赚取财富,是顶级富豪的成功之道。
法的层面
5. “消费者导向”
段永平较早提出这句名言:“不要盯着对手,要盯着用户。用户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在段永平的所有经营过和参与指导过的企业,都懂得聚焦在一部分客户身上,将所有决策围绕真实用户需求,而非“打败谁”。
段永平及团队非常擅长聚焦在某一类的人群,将市场做透作深,打造非常高的护城河。
比如步步高教育电子领域,始终就是聚焦在学生这个群体,坚持了30年,从90后、10后、现在的20后都在用它的学习机。这个背后,是不断因应客户群体需求变化而对产品不断的迭代和创新。
vivo线下门店:在电商狂潮中坚持深耕线下,店员手把手教中老年用户用智能手机,靠服务黏住下沉市场。
当然,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有这个特质。
6. “慢就是快”
“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的中还关联着段永平另一个战略思维,即慢就是快。
段永平认为:“快公司容易死,慢公司活得久。慢是基本功,快是结果。”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追求“天下武功为快不破”的时代,段永平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快是结果,不是原因”,而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对用户的深度满足,做好企业的基本功。
我们常常看到VIVO和OPPO的品牌定位和营销上的亮点,但是却忽略了这两家公司通过产品聚焦、供应链的整合、精耕渠道和建立品牌认知的四个硬功夫。
OPPO和VIVO早期并未拓展更多产品线,而是聚焦优势产品和价位段,通过自建工厂控制品质,通过与供应商的深度绑定(如联合研发屏幕、芯片)而形成联盟体、早期用“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深耕三四线市场,深度服务老年人,进入了当时的蓝海,品牌上以功能进行尖刀定位赢得年轻人。
通过不追求短期增长,而是夯实供应链、渠道、品控、品牌等基础能力,从而获得夯实的发展基础。
慢就是快也体现在段永平的投资上,段永平并不购买很多公司的股票,而只是研究少数公司。超过千亿人民币的投资额,一共投资过10余支股票。且长期持有,真正践行价值投资。对他看好的可以长期发展的企业,也一样有耐心等待这些企业开花结果。
7. “保持平常心”
对于成功和失败,段永平的认知是:“成功是运气,失败是常态。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实际上,段永平说的平常心是“回到事物本源的心态”,即剥离表象干扰,专注于本质问题的思考。
这要求在面对决策时,始终追问“什么是对的”,而非被短期利益或情绪左右。
段永平的保持平常心和他聚焦能力圈,只做自己理解和深度认知的东西,坚定长期主义的价值理念相关,既然是对的东西,一时的波动、一个阶段的挫折则变的很正常。
例如,他在投资网易时,基于对其业务本质的认知逆势买入,最终获得超额回报。对苹果则深度理解和认知,保持了十余年的长期持有。
当然,还有一个方面不能忽视,就是段永平能够保持平常心,和他远离企业日常经营的激烈战场有关。
40岁移民美国后,段永平彻底放权,公司反而发展更快,他说:“没有我,他们可能做得更好。”
事实上,这点对于很多实业家而言要做到非常难,因为企业家的大多数人生价值就在于经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快感中。
当你有强烈的企图心和渴望当老大才能有激情和动力,而在镁光灯下或者名利场中,一旦遭遇挫折和困难时也难免心态失衡。
即使是像钟睒睒这样的中国首富,在面对网暴时都会情绪波动甚至有挫折感。
但作为一个卓越的企业家,或者投资家,理性和克制是长期成功的必要素质,心态失衡很容易导致行动失衡,从而偏离认知轨道,走向错误的道路。
术的层面
8. “战略聚焦,只打一口井”
段永平认为:“一个公司资源有限,必须集中力量在能形成绝对优势的地方。”
因此,无论是在做实业还是做投资,段永平始终保持聚焦原则。
段永平在做任何项目之初都拒绝盲目多元化,总是力求把单一品类做到极致。(这也是正确的做事的效率和竞争力原则)
例如,在步步高起步时期:先聚焦DVD做到全国第一,再扩张到学习机、电话机,且每进入一个新领域必成龙头企业。
在投资中,段永平一样的聚焦,即使到现在,其美国基金股票也仅有9支,其中苹果公司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谷歌三家公司占到约95%。
9. “Stop Doing List(不为清单)”
段永平认为:“知道不做什么,比知道做什么更重要。”主动放弃短期诱惑,比如不参与价格战、不盲目上市。
这个不为清单,本质上还是聚焦的一种更实效践行的方法,人性的特点是自大和贪婪,尤其是特别成功的人,反而很难抵御自身人性弱点的摧毁。
不用说段永平这样成功的人,即使是一个网红主播,一旦功成名就都难免膨胀,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实际上,不为清单也许是段永平受到芒格“避免失败”的启发。
芒格在投资中有一个逆向思维,他先排除自己可能会做的容易犯错的事,例如:不做空、不加杠杆、不投不懂的东西。
因此,在做实业中,段永平也制定了一些不为清单,例如:不赊账、不拖欠货款、不盲目追求速度而去弯道超车,通过这些来避免出现失误。
网上有个段子,说段永平曾经当面问巴菲特:“投资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巴菲特答:“第一,不要亏钱;第二,记住第一条。”当然,这个并未得到段永平的证实。
但有一点是他接受采访时,提到的在2006年5月9日与巴菲特会面时聊到的话题,巴菲特重点强调了投资不能犯错误。
正因如此,在投资中,段永平非常注重避免犯重大错误。因此,投资时段永平的不为清单就是:不投不懂的领域,不盲目扩大能力圈,不频繁的做决策。
段永平将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本土化,提出“看懂一家公司比看懂K线重要100倍”。他重仓苹果、阿里、茅台、腾讯等公司,均因看透其“护城河”——苹果的生态闭环、阿里的流量优势、茅台的文化符号、腾讯的社交垄断。
拼多多早期,黄峥曾想砸钱做生鲜,段永平提醒他“专注核心品类”,最终拼多多聚焦低价百货,避开与京东、天猫正面竞争。这也是有所为和所有不为的体现。
段永平的步步高系的企业实际上有很多的特点,也有很多不为的原则,例如:不做无差异化的产品、不追求极致性价比、不盲目跟风炒作、不搞盲目的创新、不攻击竞争对手等等。
这些不为的策略,让步步高系的企业表面看起来似乎存在感不足,但却“静水深流”,闷声赚钱。
但现实的场景是,舍弃远远比想要更多困难上百倍。人们在当下不肯舍弃,往往失去了未来。而能够舍弃当下的人,赢得了未来,显然可以再获得更多。
10. “差异化竞争”
段永平认为:“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差异化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因为差异化可以带来定价权,避免进入价格战陷阱。
段永平的经营方法,就是用差异化来避免走“性价比”的道路。
从小霸王学习机时代,段永平实践的就是这个理念。在任天堂游戏机统治市场时,段永平把“游戏机”包装成“学习工具”,卖给家长,销量暴增。
OPPO第一款智能手机2011年8月上市,VIVO的第一款智能手机2011年12月上市,它们进入市场时,不仅仅有苹果、三星、华为、小米,还有金立手机等风头正劲,要想在巨头垄断的红海市场中取胜,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独特生态位,才能实现生存和发展。
因此,OPPO和VIVO通过在客户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渠道通路差异化切分了自己的市场蛋糕。例如OPPO聚焦在拍照技术和外观设计,而VIVO更加注重音乐和游戏性能,更加关注年轻人的娱乐功能。
两家企业都避开了最初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二线城市和互联网市场,而通过三四五线市场的下沉和线下门店的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赢得了自己的市场空间和客户。
最终以“农村包围城市”反向回到城市,进军到智能手机的前列。
这也体现了差异化的内涵是专注于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而不是表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