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的含义与特点
立春节气的含义与特点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它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俗称打春,标志着一年春季的开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头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就是“立春”。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农民耕耘播种。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中国台湾地区将立春定为农民节。
立春其实是一个节气,是标志春天的开始,但是真正春天的开始,要看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了,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进入春天的时间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立春的习俗
鞭打春牛
古时候农村里立春,会举行非常盛大的迎春祈福活动,鞭打春牛就是这种活动里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在一些农村被保留了下来,人们会制作一个纸牛,在纸牛身体里装上五谷,并在迎春集会上鞭打纸做的春牛,纸被打烂后,里面的五谷会流出来,象征着五谷丰登。
啃春
在北方一些农村里,立春时有吃春饼和生萝卜的习俗,这个习俗被叫做啃春或咬春。立春时万物复苏,各种蔬菜、野菜都开始发芽,人们就采这些新鲜蔬菜,用面皮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成春饼吃。立春吃春饼,有期盼农苗兴旺的寓意。
做春娃
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立春用绢布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大家会把春娃佩戴在孩子身上,或者当成贺礼互相赠送。
立春的含义
对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谱》中这样解释:“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节气在每年的2月3—4日左右。
立春,是冬的结束,也是春的起始。经过一冬的蛰伏,春天万物生长、生命勃发,万物复苏。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愉悦、快乐。《尔雅》中说:“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