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合肥经济为什么能达到如此惊人速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合肥经济为什么能达到如此惊人速度?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k.sina.com.cn/article_7421723892_1ba5e84f4001014fy0.html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省会城市,到如今跻身全国GDP前20强,合肥的经济崛起堪称中国城市发展的奇迹。2021年,合肥经济总量达到1.14万亿元,同比增长9.2%,超越福州排名全国第19位,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仅次于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和无锡,排名第7位。更令人惊叹的是,2011年以来,合肥GDP增幅高达213%,远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从“大县城”到“万亿俱乐部”

合肥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才确立的年轻省会城市,合肥曾经面临着诸多挑战: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缺乏富饶的自然资源,城市规模不大,基础建设薄弱,产业基础单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合肥人口仅有6.06万,工业总产值仅163万元,规模甚至不如省内的蚌埠、芜湖、安庆等城市。到了2000年,合肥还被外界称为“大县城”,彼时的GDP仅不到400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80开外。

然而,自2011年起,合肥迎来了两次重大发展机遇。首先是城市的扩容,2011年,巢湖地级市被撤销,原巢湖的部分地区并入合肥,助力了合肥城市的扩容。更重要的是,2014年,合肥首次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群,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合肥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新成员,2019年,安徽全域正式加入长三角,彻底改写了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

加入长三角,对于合肥来说意义非凡,这标志着合肥从中部板块的“后方”阵地移位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从以往的参与国内分工为主转变为有机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城市地位也提升到可以比肩南京和杭州的长三角次中心。

“合肥模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

合肥的崛起,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的改变,更在于其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很多人将合肥的成功归结于“赌”,认为合肥通过几次成功的投资实现了逆袭。但事实上,合肥的成功更多地体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个层面。

科技创新:从“中科大落户”到“国之重器”

早在半个世纪前,科技创新的种子就已经在合肥埋下。1969年,受国内外一系列因素影响,许多驻京高校和科研院所都要外迁,其中就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为新校区选址过程中,中科大辗转多个省份都被婉拒,只有安徽以最饱满的热情和诚意接纳了中科大。中科大落户合肥后,为合肥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引进中科大也被很多人视为合肥历史上“最具价值的长线投资”。

在中科大的助力下,合肥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实力大大提升。2004年,合肥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2017年,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目前,合肥拥有全国38个“国之重器”大科学装置中的8个,数量高居全国之首,超过了北京的7个,上海的5个;拥有两院院士138人,各类人才近200万人。科技创新实力之强悍,不言自明。

产业创新:从“豪赌”到“合肥模式”

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得益于几场“豪赌”,合肥的平板显示、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这也恰恰显现出合肥的产业发展思路,那就是紧跟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全力布局,并且通过壮大产业集群以及对产业链的深耕,带动全市工业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事实也证明,这些产业不仅已经成长为合肥的主导产业,还助力了合肥经济的“换道超车”。

在此过程中,合肥形成了一套“以投带引”、“国资领投”的独特招商模式,即:以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为前提,以资本纽带、股权纽带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政府部门通过财政资金增资或国企战略重组整合打造国资平台,再推动国资平台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通过直接投资或组建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培育合力。

需要注意的是,合肥虽然是通过国有资本开展投资,但并不是与民争利,而是国有资本“干了一些社会资本与民营资本干不动或者不愿意干的事”,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在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上去扶持企业与创业者,并与企业家、创业者们一同齐心协力把产业做起来。

这当中还涉及到合肥市政府部门对产业的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延续性,充分反映出决策者的魄力、远见与担当,也体现了合肥政府与市场的有机融合。正因如此,这一模式被人们冠以“合肥模式”的美誉。

机制创新:政府与市场的有机融合

除了政府部门的高瞻远瞩与独特的招商模式之外,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同样是合肥崛起的关键一环。

公开资料显示,中科大是最早参与合肥“市校人才交流挂职”的高校之一,即在校学者可以在政府部门挂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科学氛围和素养,对于搞“风投”也是大有裨益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实践层面看,投资的风险常常源自于投资方对于投资项目认知和理解的不足,尤其是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国资方的干部往往不是最“懂行”的那群人。此时,合肥政府部门引入高校人才挂职,便可以让真正懂科技懂产业的人来参与投资项目的运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资风险。

不仅如此,合肥政府还非常擅于借力“外脑”。据媒体报道,合肥聘请了100余位企业家作为招商顾问,并成立目标产业领域顶级专家数据库,对于体量大、技术先进、专业性强的项目,依托专业团队论证把脉,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确保决策理性,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这也成为合肥参与城市之间招商引资竞争的重要比较优势。

合肥的未来展望

从起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笑傲群雄,合肥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验模式,带给人们的启示无疑是深刻的。不难发现,当其他不少城市都把发展经济的重心放在铁公基、地产等领域时,合肥却将目光锁定在工业和科技上,并不遗余力地将各种资源倾斜于此,既重视科教与基础研究能力,又不忘大力布局新兴产业,不断完善工业体系,同时还很好地平衡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成功走出一条“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的道路。

一言以蔽之,“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政府与市场有机融合”,共同为合肥经济的崛起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这不仅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政策导向最好的回报,也为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更让所有人对合肥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

我们可以大胆畅想一下:合肥的经济总量何时才能超越隔壁的省会城市南京?不妨针对这一问题来做个简单的推演。

回顾2011~2021年合肥与南京的历年GDP增速,前者几乎一直领先于后者;而在这一时期,合肥GDP的平均增速为9.3%,南京为8.6%,合肥领先0.7个百分点。参考两座城市的“十四五”规划,合肥的目标是2025年“GDP总量力争达到1.6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8%左右”,南京则是“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6.5%左右”。

另外,根据南京公布的2035年远景计划,“南京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20年增长一倍以上”,意味着2035年南京GDP至少要达到3万亿元,不过合肥并没有公布2035年的GDP目标数值。

如无意外,两个城市理应都能如期达成经济增长目标。若不考虑价格因素,20252035年南京GDP年均增速大概在4.1%左右;而对于合肥来说,综合20112021年与20202025年两个时间段里,年均增速领先南京的幅度(0.7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我们不妨就依据这两个幅度差值来设定20252035年间合肥经济增速的上下限:即合肥年均增速比南京高出0.71.5个百分点,即4.8%5.6%。在此基础上,便可以反推合肥2035年的经济总量——约在2.56万亿元~2.76万亿元。

也就是说,2035年以前,合肥的经济体量可能无法叫板南京。不过考虑到近几年合肥的经济增长势头正猛,若是能够保持下去,那么最快在2041年前后,合肥的经济总量就能超过南京了——当然在此之前,长三角41城里,合肥还需要先“战胜”无锡和宁波两座城市。

未来的日子里,合肥还会带给世人多少惊喜呢?拭目以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