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虚拟现实中的自我同情:生物反馈疗法的探索与应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虚拟现实中的自我同情:生物反馈疗法的探索与应用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4601939_121798711

近年来,自我同情作为心理健康干预的一种新兴方式日益受到重视。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于心理治疗的研究逐渐增多,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体验和效果。最近的一项研究探索了在VR自我同情训练中加入视觉生物反馈的潜在价值,旨在评估这种组合是否能够增强治疗效果。

研究背景中提到,自我同情聚焦疗法(CFT)正是通过帮助人们调整对自身情感和思想的反应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使得这一过程能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既能提高参与感,又能让用户在相对安全的空间内探索自己的情绪和反应。研究表明,VR干预与传统面对面疗法在疗效上相当,且其效果在后续跟踪中依然明显。尤其在非临床成人群体中,VR已被证明可以有效提升自我同情感。

生物反馈作为一种可能的干预工具,其核心在于通过提供身体状态的实时数据(如心率、呼吸等),来增强个体的觉知和调节能力。在该项研究中,60名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在VR自我同情训练中加入了红色脉动光作为心率的视觉反馈。研究利用Oculus Quest 2设备和可穿戴心率监测器进行实施,参与者在模拟环境中进行自我同情练习。

研究结果显示,与未使用生物反馈的参与者相比,使用生物反馈的群体自我报告了更高的自我同情和更低的自我批评,并且压力感也有所减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在生物反馈效果上的差异并不显著,显示出生物反馈并未在这一研究条件下有效增强自我同情训练的结果。这一发现对未来的VR心理干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生物反馈可能并不是提升VR自我同情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

此外,参与者在体验上的反馈显示,生物反馈与非生物反馈条件下的用户体验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即使没有生物反馈,VR自我同情训练依然能提供良好的体验形式。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项研究不仅指出了VR心理治疗的潜力,还提示了在心理健康干预中如何有效结合新技术和传统治疗的需要。随着VR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的生物反馈和其他创新技术在VR自我同情和其他心理疗法中的应用。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为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同时也为如何在现代心理治疗中整合技术和人性关怀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