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侨”韵领航,奏响“农文旅”融合璀璨华章
开平:“侨”韵领航,奏响“农文旅”融合璀璨华章
近年来,广东省开平市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实施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依托丰富的“侨”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近年来,开平市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省文明办等七部门联合开展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靓起来、乡村治理强起来、文明新风扑面来,奋力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乡村,不断开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赤坎华侨古镇。 受访者提供
赤坎华侨古镇。 受访者提供
在赤坎华侨古镇,坐上铛铛车穿越时间,感受百年侨乡;在塘口镇旧墟,先锋天下粮仓书店为过往游客奉上令人回味无穷的精神食粮;在百合镇的马降龙,穿过层层掩映的竹海,发现碉楼的故事……如今,文旅融合发展让开平这些村镇迎来十足人气。
近年来,江门开平市扎实推进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提升村镇旅游品质、繁荣村镇文旅产业,推进村镇旅游业发展,进一步繁荣村镇文旅事业,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赋能高质量发展。
聚焦“侨”文化特色,打造文旅融合新载体
赤坎华侨古镇,无疑是开平“侨”文化的闪耀名片。这座拥有370多年历史的古镇,依傍潭江,因水运之便迅速崛起,成为潭江上游的繁华枢纽。彼时,大批赤坎民众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功成名就后,他们将对故土的思念倾注于一砖一瓦,造就了如今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
漫步古镇,600多座骑楼绵延3公里,绿树繁花与修旧如旧的华侨建筑相映成趣。这是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的重要载体之一。
近年来,江门持续擦亮世界遗产的代表地、华侨文脉的传承地、文明形象的展示地、文旅融合的标杆地等10张城市文化名片,系牢华侨与家乡之间的情感纽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台。
1月6日,在赤坎华侨古镇正式开业活动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陈晓建表示,江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有370多年开埠历史,华侨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江门对赤坎华侨古镇进行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文化保护传承的生动实践、打造乡村文化空间的具体举措、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
赤坎华侨古镇吸引大量游客。周华东 摄
赤坎华侨古镇吸引大量游客。周华东 摄
据统计,自2023年1月试运营以来,已有超600万人次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这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
在开发过程中,开平创新采用“资源+资本+智力”三方合作模式,精心呵护古镇的历史风貌,将其打造成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
这里不仅承办了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等诸多国际盛会,还入选省级旅游度假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已然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大湾区发展成就的前沿阵地。
蚬冈镇东和村则深挖“侨”文化内涵,以“侨心馆”项目为核心,全力打造“碉楼红色侨村”品牌。东和村巧用华侨捐赠的碉楼与洋庐,在中坚楼侨心广场和联登村精心布展8个主题各异的侨心馆,从“碉楼故事”到“旅南美侨心”,从“家国情怀”到“非遗传承”,再到数字化展示的“数字馆侨心馆”,全方位展现侨胞的奋斗历程与家国情怀。如今,8座侨心馆全部开门迎客,已成为该镇新的网红打卡热地。
活化利用“世遗”资源,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首处且目前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就坐落在开平的乡野间。当深厚的“侨”文化为开平奠定发展基石,开平充分活化利用“世遗”资源,为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塘口镇强亚村现存57座碉楼,犹如散落在乡间的历史瑰宝。近年来,强亚村对这些宝贵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电子化登记造册,并积极对外招商,将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让“碉楼游”焕发新活力。
强亚村。 受访者提供
强亚村。 受访者提供
不仅如此,“碉楼游”火热还带动了当地民宿的发展。其中,“五十三度竹下”民宿,凭借独特的设计与优质的服务,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惬意的栖息之所,还带动周边餐饮、手工艺品等产业协同发展,为村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此外,强亚村创新采用“固定保底租金+分红”的合作模式,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实实在在地共享发展红利,实现了与项目建设的共建共享。当下,强亚村还成立强村富民公司,通过“经联社+合作社”的高效模式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一方面,强亚村盘活闲置土地,成功引入“百香果园”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塘口优品”的品类,进一步壮大了“开平优品”这一极具影响力的品牌矩阵;另一方面,凭借着自力村碉楼群,强亚村加快世遗廊道建设步伐,全力推动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保护开发利用,精心打造研旅片区。
塘口镇祖宅村同样在文旅融合中收获硕果。通过闲置土地和房屋入股,形成“固定保底租金+分红”模式,村小组年收入从3万元跃升至30多万元。同时,借助“经联社+合作社”模式整合资源,开发百香果采摘园、农夫市集、荷花生态园等项目,实现多元发展,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走进塘口镇墟镇中央,五个相连的粮仓不经意间闯入游客眼帘,这里便是先锋天下粮仓书店的所在地。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在这里,书店不仅仅是看书的地方,也是打卡、拍照的好去处,更是促进文旅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近年来,塘口镇全力保护辖区历史建筑,并将其融入旅游和文化项目中,为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助其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读者;同时,该镇不断丰富文旅业态,构建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也为书店带来了更多潜在客户。
以点带面强示范,融合赋能促发展
赤坎华侨古镇自试运营以来,仿若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带动周边镇新增运营优质农文旅项目超30个、在建农文旅项目52个,为开平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筑牢了坚实根基。
其中,“梦回开平·侨海华韵”夜经济项目正蓄势待发。据了解,该项目是开平市响应省“百千万工程”号召,立足华侨文化、岭南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的夜经济项目,总投资超1.9亿元。
该项目与赤坎华侨古镇地理位置相邻,二者在资源上具有极强的互补性。未来,二者可以形成“一边游古镇,一边逛街区”的旅游模式,为更多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旅游体验。
不仅如此,开平市坚持把资源禀赋优势变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赤坎华侨古镇,整合优势资源,规划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推动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此外,开平市还精心打造“开平优品”品牌,实施“优游计划”,推出华侨文化之旅、生态休闲之旅等精品线路,将全市优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开平加强与台山联动,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以侨文化为特色的开平—台山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借鉴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思维,抓好产业配套、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规划建设以塘口、赤坎等“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四镇为载体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
碉楼英姿。李卓文 摄
碉楼英姿。李卓文 摄
近年来,开平市培育出多个高等级品牌,连续9年被评为广东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县(市),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被评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入选首批中国“醉”美摄影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目的地城市,荣获“中国房车美食自驾游城市”称号。
除了传统的农文旅项目,开平还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上线“开平碉楼数字化展示平台”,实现了游客足不出户即可“云游”世遗的新体验。依托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全力建设中微子科普基地,将科普旅游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为开平科普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开平,这座承载着厚重“侨”文化的城市,坚持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思路,深入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源和特色文旅优势,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在推动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中,精雕细琢每一寸土地,朝着镇镇有特色,村村有亮点的美好愿景,向着成为国内外知名文旅目的地的目标大步前行。
本文原文来自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