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岁月留声 韵律依然 | 纪念黄自先生120周年诞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岁月留声 韵律依然 | 纪念黄自先生120周年诞辰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6217848_121123792

2024年3月23日是黄自先生120周年诞辰纪念日。黄自先生虽英年早逝,但他的伟迹永留乐史。如今,先生曾为之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上海音乐学院,薪火相继,春色满园;先生谱写的乐章,岁月留声,韵律依然。

黄自

(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

黄自,字今吾,1904年出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音乐。192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庚款”留美。先入欧伯林学院攻读心理学,1926年获文学学士后转该院音乐院专攻理论作曲,1928年再转耶鲁大学音乐院继续学习。1929年以交响序曲《怀旧》获音乐学士学位。同年秋回国,先在沪江大学任教并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兼课。1930年受聘为该校教务主任兼理论作曲组专任教员。1938年5月9日因伤寒症不幸病逝,年仅34岁。

作为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在国立音专任教期间,除担负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外,一人包揽了理论作曲学科的全部专业课程及全校的西洋音乐史、音乐领略法(即音乐欣赏)共同课教学,为该校的理论作曲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了包括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谭小麟、钱仁康、张昊、张定和、邓尔敬、林声翕等在内的第一批专业音乐人才。此外,黄自先生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曾受聘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及中小学音乐教材编订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审工作。

作为作曲家,黄自先生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有106种,其中器乐作品(包括交响音乐和室内乐)13种,声乐作品(包括清唱剧、合唱和各类歌曲)93种。他在耶鲁大学音乐院创作的毕业作品《怀旧》序曲,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大型交响音乐作品。归国后的创作以声乐体裁为主。他的爱国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炽烈的救亡热情,代表作有《抗敌歌》《九一八》《热血歌》等。他的艺术歌曲以富于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以及歌声与钢琴的有机结合浑然一体著称,代表作有《玫瑰三愿》《思乡》《春思曲》《天伦歌》等。以上作品既是黄自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声乐作品的精品。他1932年创作的清唱剧《长恨歌》开中国大型声乐作品之先河。1935年为电影《都市风光》创作的《都市风光幻想曲》,使黄自成为中国第一位写作电影片头音乐的作曲教授。

作为音乐理论家,黄自先生的理论著述计有23篇论文和6部书稿,总数约百余万字。在欧伯林音乐院学习期间,他以英文写成的10万字专论《和声教学法札记》,显示了扎实的音乐理论修养。回国之初,他就提出建立“民族化新音乐”的主张,并努力实践。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黄自潜心于《和声学》与《西洋音乐史》专著的写作。《和声学》是他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晶,已经写完初稿38章;《西洋音乐史》则收集、辑录、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并完成了至中古复调音乐全盛时期的六章,但尚不及全书十五分之一。惜天不假年,未遂宏愿。

桃李花开话园丁

——忆黄自先生二三事

刘雪庵 口述
刘学苏 整理
原载《音乐艺术》1983年第2期
收录于《师说载道》(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年出版)

酷暑中的武汉,闷热的气候使人感到窒息。1938年5月24日这天上午,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爱国志士们,为凭吊用尽毕生精力与血汗而献身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音乐理论教育家、作曲家黄自先生,怀着沉痛的心情,络绎不绝地来到兰陵路光明大戏院。

在庄严肃穆的礼堂内,鲜花与挽联簇拥着黄自先生的遗像,张曙同志主持了这次隆重的追悼大会。田汉、冼星海等同志在会上相继发表了演讲,阐述了黄自先生短暂、平凡而光辉的一生,并给予他崇高的评价。数百名到会群众,无不被他那种为国家、为民族在国外而忘我学习,归国后致力于音乐教育、振兴民族音乐事业和创作的精神所激励,更加深了人们对他的缅怀。

岁月悠悠,四十四年过去了。当我看到,中国音乐教育的“百花”园中春光明媚、百花争艳之时,使我回想起早在1930年代黄自先生为扶植中国音乐教育这棵新生的嫩苗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与他相处的日子,好像一幕幕生动的电影画面,依稀地重现在我的眼帘……

1930年秋因中华艺大被封闭,我转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随黄自(字今吾)先生学习和声作曲,随吕维亭先生学习钢琴。在这之前,1926年我在成都美专就读时,曾师从留日回国的李德培先生,学习钢琴及音乐初步知识,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后从师黄自先生,在音乐上得以深造。我在音乐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与黄自先生的谆谆教导是分不开的。

黄自先生在为我们讲授和声学时,当时参考的书籍是英文版本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普劳特等人的《实用和声学》《和声学理论和实用》《高级和声处理法》《和声分析法》《键盘和声》,但并不是采用那种教条主义的照本宣科、硬搬外国教材,而是循循善诱地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诲我们应如何将书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中国的民族音乐相联系。并反复地强调:“和声应该表现出民族的特色。德国、俄罗斯、波兰以及其他的国家与民族,有他们自己民族音乐的特色;我们的民族音乐也有自己的、 更丰富的、特殊的调式及特殊的旋法;我们更应该按照我们自己的特色来配置和声,赋予我们民族的特色,也是我们这一代音乐家的使命。”他的音乐思想,当时对我的影响就极其深刻。黄自先生的这些理论在他的创作中均有所实践,仅以他的清唱剧《长恨歌》第八首《山在虚无缥缈间》为例:这是一首富于民族风格的女声三部合唱曲。歌词是讲蓬莱仙岛的玉女对红尘碧海间唐明皇杨贵妃这样参不透镜花水月的痴情作指迷的点醒。整个乐曲,非常统一协和地构成虚无缥缈、神秘蒙眬的气氛。合唱进来主要采取复调音乐手法,第一段从羽调进入宫调,结束在羽调属音上,中段“却笑他红尘碧海”是一种悲天悯人的语气,跟着和声色彩随商调式起了变化,以后从离合悲欢转回原来的羽调式,最后用五度空心和弦与歌词“毕竟总成空”作结束,构成内容与形式的深刻统一。整个作品贯穿着黄自先生的音乐创作中民族化的实践。

在讲授作曲方面,黄自先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力主材料要简洁、内容要丰富,并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举例说明:“贝多芬的这部交响乐作品的主题音乐,以三个正三和弦作了丰富的变化、精湛的处理,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反之,一首复杂的乐曲,并不因为使用了大量的和声技巧及手段,就能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效果。作曲理论应该与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以达到为中国民众服务之目的,使我们民族的音乐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并去丰富世界音乐文化。”

1932年春,我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春夜洛城闻笛》谱了曲,我带着手稿去他家请教。黄自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还抽出时间为我指教。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从诗词的音韵到音乐的表现技巧,都提了许多宝贵而细腻的意见。虽然他平时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但在辅导学生及培育中国音乐教育这棵新生的嫩苗时,谦虚和蔼、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使见者都有亲切感。他虽是教授,但从不“好为人师”,也从不对人感到厌烦,而是侃侃而谈、启发提问、因势利导,令人广开思路;既是谈笑风生,又是诲人不倦。先生的声音笑貌,至今仍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先生诲人不倦的精神,使我终生难忘;先生渊博的学识,像甘露一样滋润着我的心田。

先生不但严以施教,而且对学生们嘘寒问暖,我本人在此方面,就有很深的体会。1934年当先生得知我家境发生变化(大哥庭繁去世,由我负担起侄子的生活费用)、生活出现困窘时,他慷慨解囊从生活上帮助了我,并将我的作品推荐到社会上去,以解燃眉之急。

黄自先生离开我们已四十四年了。今天借我们庆祝上海音乐学院创立五十五周年之际,写此短文以表对建院有卓越贡献的黄自先生的怀念。我们要学习黄自先生为振兴中华民族的音乐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同时要学习他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爱国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