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就是“深汕人”
来了,就是“深汕人”
在粤东沿海,一个产业新城正拔地而起——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不仅是深圳向东拓展的战略支点,更承载着广东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战略引擎的重任,这块“深圳飞地”正以其独特的发展优势成为众人心中的就业优选地。
2023年11月1日,《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深圳以所属经济功能区的标准和要求,负责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发、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深汕应加快建设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节点区,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
如今,随着一批批项目落地开花,一条条宽阔道路建成通车,一个个城市地标拔地而起,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项目接踵落地……属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故事正在展开。
“就”选深汕:
大项目集聚人才需求井喷
自2018年底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242.15亿元,同比增长74.2%,实现增速倍增。如今合作区正锚定“三区”“三城”目标任务,全力建厂、快速强链、高效建城,加快打造深圳产业转移承载地、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目的地和粤东高质量发展孵化器,引进的产业项目计划投资额超1000亿元,预计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大关。
在新能源赛道上,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尤为迅猛,短短几年间,已吸引了近3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的入驻。比亚迪第900万、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相继在深汕下线。京西重工、延锋国际、东风李尔、壁虎汽车、佛吉亚等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行业的领军企业纷纷落户深汕。同时,力劲科技、速腾聚创等新能源汽车T0级供应商也在深汕布局了先进产能,使得深汕的产业版图迅速扩张,人才需求也呈现出井喷态势。
特别是“链主”比亚迪在深汕持续深耕,释放更多就业机会。去年8月,深汕比亚迪放出“大招”,集中招聘超万名产业工人,今年开年,又启动新一轮大型招聘,计划在上半年分批招聘7000名产业工人,不仅提供免费宿舍、福利食堂、免费文娱设施等员工福利,还有与深圳一体化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配套和服务。如今,深汕不仅成为了比亚迪重要零部件生产地,更有着比亚迪全国规模最大的整车生产基地,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累计签约投资超315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2200亿元,可提供超过5.4万个就业岗位,让深汕有望成为一片广阔的“就业蓝海”。
除了龙头企业比亚迪,深汕还有很多就业环境优异的产业园区。中建二局承建的南山智造深汕高新产业园项目在开园时,项目负责人就自豪地介绍道:“我们园区高标准配建了两栋宿舍楼,最大可满足3266人入住。同时,食堂、商业网点、篮球场等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员工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生活所需。”
深汕特别合作区还同样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来深汕的青年提供了一站式人才服务,涵盖入职培训、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与支持。
“留”在深汕:
高品质生活新示范区加速成型
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全国各地引进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标准规划建设学校,逐步从“教育洼地”迈向“教育高地”。
深圳市共投入约59.2亿元,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8所基础教育新校,包括深圳中学深汕高中园、市二高深汕实验学校、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市二高深汕学校、深汕实验学校、深汕外国语学校。去年9月,办学规模9900个学位的深圳中学高中园正式启用,这所深圳最大的高中园建有国内最大、藏书量最多的高中图书馆,同时也是德国博莱斯勒艺术中心唯一在中学挂牌的学校,校园设施方面硬核到足以媲美许多大学。
“孩子的美术课就有绘画、陶艺、插花、书法等,十八般武艺不说精通,很多也比我们懂得都多咯!”李强是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的一名技术工人,他的孩子目前就读于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不仅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还能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展视野培养兴趣,为孩子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感叹自己在深汕的工作生活都很安心。
对于远离家乡的务工人员而言,“家”总是心中最温柔的牵挂。深汕特别合作区致力于打造一个“产业工人凭工资就能在中心区置业”的滨海新区,逐步构建起涵盖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及可售型公共住房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为人才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
截至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建设保障房项目17个,其中建成项目6个共11566套,保障房套数占居住住房套数的75%。“双六十”住房体系已经初步成型(保障房建筑面积不低于总住房建筑面积的60%、保障房套数不低于总住房套数的60%)。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区将新增各类住房6万套,能满足约18万人的住房需求。
医疗方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平稳运营4年多;800张床位的深汕人民医院总体施工进度达80%,同时,“空陆一体”30分钟医疗救援体系已经构建,实现深圳、汕尾两市跨区域转诊救治,为居民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融”入深汕:
他乡变故乡来了就是深汕人
坐落在鲘门的朝面山村,有条“献命、献山、献故乡”的村训,这里曾是客家人南迁时的聚集地,后随着朝面山水库的兴建,山上七个自然村献出故乡,移民到各地。如今村里开办集体农家乐“正气宴”将客家菜的醇厚与本港海鲜的鲜美融合,生意火热,成为特有的“深汕味道”。或许因为有这样的移民文化,“异乡人”的概念在深汕尤为陌生,反而有种“客居久矣情已深”的归属感,让每一位落脚于此的人深深扎根。
“我老家河南,这边很多村民都是客家人,几百年前是从中原迁过来的。他们老跟我开玩笑说大家算半个老乡。”成为深汕驻村干部的刘飞,需要经常和当地村民打交道,每次上门,村民都会热情邀请他品尝当地特色擂茶,让他时常感慨几乎没有什么需要特别适应的地方。
深汕特别合作区福佬话、客家话、尖米话、白话、潮汕话等方言汇集,潮汕、客家、广府文化交融,形成了非常包容的文化氛围。无论来自何方,都能被接纳、尊重和友好相待。
从“来了就是深圳人”到“来了就是深汕人”,移民城市的开放包容一脉相承。王文婷和丈夫就是“新深汕人”的代表,两年前,他们从江苏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生活,选择深汕的理由很简单:“这里有着和深圳市区相当的工资水平,但房价友好很多!”如今他们在深汕买了房,安了家。
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就业,产业工人凭工资就能在中心区置业,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住在田园都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作为一座宜业宜居的新兴之城,深汕特别合作区将以保障中期50万人口,远期100万人口和产业发展需要为目标,一如既往地吸引着一代代英才汇聚云集,来这里安家乐业、筑梦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