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云气图:汉代墓室壁画中的艺术瑰宝
四神云气图:汉代墓室壁画中的艺术瑰宝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件国宝级文物——《四神云气图》,这幅西汉时期的大型彩色墓室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汉代墓葬文化的精髓。
出土情况
1987年,河南永城柿园汉墓出土《四神云气图》壁画,壁画长5.14米,宽3.27米,整体面积约16.8平方米。壁画以朱砂红为底色,由红、白、黑、绿四色绘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变体,兼以灵芝、花朵和云气纹等吉祥图案。
河南博物院藏四神云气图(图源河南博物院官网)
四神题材
所谓四神,也称四灵或四象,通常表现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物象,它们是祥瑞的形象,被寄予避灾、驱邪和祈福的愿望。四神源于天象,古人将星空划分为五宫,即中宫和东、南、西、北四宫,四宫又分为二十八宿,每宫七宿,星宿的连线被想象为神兽,即龙、虎、鸟、缠绕的龟蛇,对应四个方位即东宫青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四神的名称早在《礼记》、《吴子·治兵》等战国典籍就已出现,其名称和物象的融合对应与古人观象授时和祭祀仪礼密切相关。
四神云气图局部 青龙、玄武(图源河南博物院官网)
四神云气图局部 朱雀(图源河南博物院官网)
四神云气图局部 白虎(图源河南博物院官网)
到汉代,四神图像最终得以完整组合,不仅得见于壁画,还常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铜镜、瓦当、陶瓷器及其他工艺品中。汉代厚葬之风盛行,推动墓室壁画发展,四神题材在其意义逐渐丰富、广为流行传布的过程中造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汉代墓室壁画中的重要题材。
纹样特征
图中巨龙尤为醒目突出,占据整幅画面的中央,龙身弯曲覆满鳞纹,背生有双翼,足踏云气和灵芝。龙舌卷住的怪兽为鸭嘴、长颈、鱼身,即玄武变体,其身覆鱼鳞纹,背生羽翼。下方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衔长枝花朵。上方朱雀长喙啄住龙首的一只长角,长长的雀尾上扬飘摆。
文化内涵
《四神云气图》反映西汉初年的墓葬文化,承载着神仙思想和神话传统。在汉代“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之下,墓室壁画中的“四神”被视为死后护送灵魂升天和守卫四方、驱鬼辟邪的祥瑞神物。民俗文化的发展尤其是道教的普及使伴随原始信仰而生的“四神”被纳入神仙体系,使用范围覆盖与风水有关的墓葬、宅居、军武、医药等方方面面。在后世,四神的形象逐渐人格化世俗化,据道教典籍《北极七元紫延秘诀》记载,四神各有封号,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玄武分别称作“陵光神君”和“执明神君”,人们绘制它们的神仙形象,使他们司职凡俗事务。《四神云气图》中也还可见早期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传统遗留,玄秘图腾与天地自然结合,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神话意蕴,展现出先民对宇宙世间的探索。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创作者把精神与文化上的意识内涵和价值观附着于某种具体物质之上,从而形成无数的物态文化,《四神云气图》就是西汉人精神文化映射在壁画上的艺术结晶。
现代演绎
中国美术学院2022级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研究生黄雯以板绘的形式将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四神云气图呈现出来。插画作品采用了和原壁画相似的暗红色调,描绘汉代贵族女子梦初醒,回味梦中龙凤凤舞、共游天际的场景。将传统文化以当代流行、便于传播的国潮插画创作展示和发扬出来。
作品名称:南柯一梦 画种:板绘 作者:黄雯
参考文献:
[1]陈天娇.汉代墓室壁画四神云气图研究[D].重庆大学,2020.
[2]郭文芳.柿园汉墓《四神云气图》中花卉图像的系谱[J].中国美术研究,2021,(04):57-62+72.
[3]李雅梅,陈天娇.汉墓壁画四神云气图的艺术特征探析[J].艺术研究,2020,(03):1013.
[4]刘芳,朱晨薇.浅析《四神云气图》在河南博物院文创设计中的应用——以“四神云气幻影杯”为例[J].东方收藏,2023,(08):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