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治理刘虹:数智时代家庭教育的变与不变
智能治理刘虹:数智时代家庭教育的变与不变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被彻底改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以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等也因技术的加人而发生变化。其中,有的变化能为家庭教育带来便利,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而有的变化则对家庭教育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类社会正在迈入数智时代,这是一个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新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被彻底改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以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等也因技术的加人而发生变化。其中,有的变化能为家庭教育带来便利,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而有的变化则对家庭教育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家长不能有效应对,这种变化很可能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数智时代为提升家庭教育有效性创造了契机
便捷、高效是数智时代的典型标签,当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家庭教育场景时,其对家庭教育的助力效果是明显的。首先,有助于增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借助智能设备和社交媒体,无论物理距离有多远,家长和孩子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视频通话、即时消息等方式进行互动,增进理解,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这对部分地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而言作用尤其显著。其次,有助于为孩了的个性化教育提供支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兴趣和需求各不相同,家庭教育必须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借助数智化技术,家长可以在对孩子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为其个性化成长提供学习工具和教育资源。最后,有助于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父母并非天然就是合格的家长,同样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履行教育职责。各类在线教育平台和学习应用程序给孩子提供学习资源的同时,也给家长提供了学习成长的机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技术丰富了传统的亲子关系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资源,使家庭教育和亲子互动更加多样化和高效。
数智时代也对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新的挑战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辅助家长对孩子实施教育,也会阻碍家庭教育的功能发挥。作为家长,需要对此有正确认识,并选择恰当的方式应对迎面而来的挑战。
一是避免孩子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和互联网。如果说9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00后是数字时代原住民,那么10后、20后的孩了就是数智时代原住民,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智能设备和智能服务。对他们而言,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是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满足学习和知识获取的需要,也能满足娱乐和社交需求,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孩子可能出现人际交流需求和能力下降,不愿意和家长面对面沟通,觉得父母和自己不在一个“话语系统”,家长也会觉得孩子越来越陌生,不愿对自己敞开心门。
二是降低信息过载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一旦接收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处理能力,都难以对这些信息有效理解、消化和利用。这样的情况在数智时代尤为常见: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孩子每天接触大量信息,源源不断涌人的信息容易让孩子在短时间内频繁切换注意力,导致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一项任务。同时,孩子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并不完全具备筛选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暴力、色情等不适合其年龄的内容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展,错误、虚假信息也会对他们造成误导,影响他们的判断和决策。
三是做好孩子的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不少应用程序和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会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孩子可能因缺乏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将姓名、地址、生日、联系方式等个人详细信息透露出去,这些信息一旦被不当共享或被非法利用,就很可能招致网络欺凌、隔空猥亵、诈骗,甚至利用未成年人实施信息网络犯罪等违法行为。尽管2024年1月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有专章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进行了规范,但从近期最高检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指导性案例来看,如何给孩子的个人信息加上“安全锁"依然面临挑战。
数智时代的到来为家庭教育带来了诸多变化,以上讨论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家庭教育必将面临更多的变化和挑战。家长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积极拥抱变化,又要保持警醒,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安全保护。同时,无论时代如何演变,爱与关怀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不变的,科技可以辅助教育,但无法替代家长的陪伴和关爱。家长需要以更多的智慧、爱心和耐心,平衡科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让家庭教育在数智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在未来必将重塑新的发展格局。在数字时代,培养更多青少年数字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也更需要社会的共同倡导和推动。近日,以“2024数智未来:开放、共享、创新”为主题的第三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等联合承办。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孟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熊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郑永和围绕相关主题作了演讲。
王元卓:借助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的科学教育
教育的重点是要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我们在教什么人、教什么内容、谁来教、怎么教以及教得怎么样。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个性化的科学教育吗?如果我们问它一个问题,它很可能会给出一个通用的回答,而回答中的一些关键词也许非专业领域的人员很难明白。所以,如何让人们既能听得懂又愿意接受我们讲的内容,是个性化科学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就要解决“教什么人”的问题,大模型能够对我们的用户做科学认知能力的测绘,我要教你,就需要知道你懂什么、基础怎样,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达你是能听得懂的。所以,要用认知大数据来驱动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框架形成,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认知能力测绘,就是教师讲授的关键词学生能听得懂;第二个是认知要素测绘,什么样的例子学生是愿意接受的。这是现在我们在做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这里有很多科研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在认知测绘方面要对用户的年龄、性别,包括他对某一个特定领域知识认知的基础,我们既需要做通用的模型,也需要做专用的模型。比如,一个北京市海淀区中等的区重点小学的四年级的孩子的认知能力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要做出针对性的通用模型,但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孩子,我通过对他之前的学习成绩等情况的分析,还可以设计出专用模型,以了解该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什么程度。这是对认知能力的评估。其次是认知要素评估。每个一个孩子都有兴趣爱好,也许他更喜欢去研究历史,也许他更喜欢名著,也许更喜欢军事。我跟他交流的时候,更希望用他感兴趣的话术或者人物举例子。所以,对学生进行认知要素的测绘也非常关键。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要考虑教什么内容。人工智能模型能够更好地赋能科学教育,需要搭建工具或者平台系统,针对教育的需求去教授人工智能这门课,内容包括人工智能的起源、基本概念、典型案例和重要的人物,包括它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现在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教材非常匮乏,我们希望可以通过科学教育大模型去生成课程大纲、教案,乃至生成教育PPT,进而解决教育不均衡地区缺少通用教材的难题。
郑永和 :科学教育的重点在于激发兴趣
钱学森先生曾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创新的杰出人才?”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要用创新的方式培养创新人才。科学教育的重点在于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科学的兴趣。我们的教育研究表明,对于青少年的学习策略来讲,激发兴趣、培养好奇心、增强学习动机,对于青少年学习成效的影响是最大的。
我们发现,当前学生学习的问题主要包括了这几个方面。1.学习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加在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在全世界普遍存在,我们国家这方面的调研数据显示也是不乐观的。2.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足。学生的解题训练很强,但是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想法比较少。3.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足。通过2018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可以看到,中国的学生是非常勤奋的,但是学习成效相对还不是很高。中国学生大量的时间用来应试,刷题、背诵、记忆的时间是占得最多的,一直到研究生阶段,会发现突然需要创新思维。因此,一定要对科学教育的模式进行变革。一个比较好的人才培养路径应该是,在低年龄阶段,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逐步提升到高阶思维的训练。美国的小学生在课程中所讨论的问题都非常大,比如模拟联合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都是非常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让孩子真的从技术上有所突破,而是提出问题,然后探讨各种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学习不同的知识内容,然后再看怎样解决问题,这就是分析、评价、创新的过程。我们在这方面总体上的训练是不足的。因此,我国青少年在科学教育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高阶思维培养不足。
除了数字化和新技术应用,我们对人的非认知能力的需求也在上升。目前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数字素养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态度责任。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核心是怎么思考和怎么做事情。具体来说,就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注重生活体验,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要体验它的应用,在初中阶段,则要探索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的探究活动,要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社会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性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本文原文来自《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