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回顾:凶手按照同学录逐个杀人,同学录成死亡笔记,作案20年落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回顾:凶手按照同学录逐个杀人,同学录成死亡笔记,作案20年落网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9CVETUB05566M3Q.html

2001年4月6日,上海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连环杀人案。凶手按照同学录逐个寻找昔日同窗,用血腥的方式了结旧账。这起案件历经20年才终于告破,揭示了一个疯狂的凶手如何将同学录变成"死亡笔记"的可怕故事。

2001年4月6日,那是个平常的清明节,刘思佳和往常一样,跑到同学家打游戏。谁能想到就在这看似平凡的一天,她的生活彻底被改变了。当她兴高采烈地回到家时,眼前的一幕让她瞬间崩溃——母亲躺在血泊中,已经没了气息

警方赶到现场后发现这绝非普通的入室抢劫杀人案,凶手的手法相当老练,现场几乎找不到有价值的线索。房间里没有打斗的痕迹,似乎受害者是认识凶手的。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客厅桌上摆着一杯仍冒着热气的龙井茶,这似乎暗示着凶手可能是位熟人。茶杯上没有指纹,凶手显然很谨慎。

更令人不安的是案发前一天,刘思佳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找她父亲的,但语气显得很古怪。那个声音低沉而沙哑,让人听了就觉得毛骨悚然。警方顺藤摸瓜,发现这个电话是从案发现场一公里外的公共电话亭打来的,这个发现让案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就在大家以为这是一起孤立事件时,第二年的8月,另一起命案再次震惊了整个上海。高静一个年轻的女孩在家中遇害,案发现场与刘思佳家如出一辙,没有打斗痕迹,凶手似乎是被邀请进屋的。更诡异的是案发当天中午,高静家也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自称是高静的同事,姓刘。警方顺着这条线索追查,发现电话是从杨浦区的一家杂货店打来的。

店主徐阿姨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嫌犯的画像。这个中年男子留着平头,眼神锐利,嘴角微微上扬,给人一种说不出的阴冷感,这个画像成为了破案的关键之一。然而案情并没有就此明朗,反而更多的谜团浮出水面,警方惊讶地发现,受害者刘思佳和高静,竟然是同一个职高班级的学生。这个发现让整个案件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很可能是一起针对特定群体的连环杀人案!

就在警方全力追查的同时,2001年12月10日,又一起险些酿成悲剧的事件发生了。一个自称是小梁老师的陌生人来到小梁家,这个"老师"穿着一身朴素的灰色西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很有书卷气。然而小梁的母亲凭借母亲的直觉,机警地察觉到不对劲。这个"老师"的眼神飘忽,说话时总是避开她的视线。小梁母亲果断地将其赶走,可能就此避免了一场悲剧。后来证实这个"假老师"的长相与杂货店老板娘提供的画像高度吻合

警方很快意识到,凶手似乎是按照班级通讯录的顺序在作案。这个发现让人不寒而栗——一本本应充满美好回忆的同学录,竟成了凶手的"死亡笔记"。每一页翻动,都可能预示着下一个受害者的出现。

随着调查的深入,嫌疑人名单逐渐扩大,最终超过两千人。恐慌开始在这个班级的学生和家长中蔓延,大多数人选择搬家以求自保。有的人甚至改名换姓,希望能摆脱这个可怕的梦魇。然而凶手的魔爪并没有因此停止,他仿佛是一个影子,始终潜伏在黑暗中,伺机而动。

2007年7月25日,上海浦东分局的一次例行检查,意外地为案件带来了新的转机。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警察在路边拦下了一辆可疑的黑色轿车。在车的后备箱里,他们惊讶地发现了一把做工粗糙的自制手枪。更令人吃惊的是,车主王朔恰好是通讯录上52名学生中一位的家长。这个发现让案情再次陷入迷雾。王朔是凶手吗?还是说他也是潜在的受害者,准备自卫?

就在大家以为案件将就此陷入僵局时,2020年,科技的进步为破案带来了希望。警方通过新的DNA技术,在早年的证物上提取到了重要的生物检材。这些微小的皮屑和毛发,在先进设备的分析下,开始讲述它们的故事。与此同时调查人员发现通讯录上遗漏了一个重要人物——韩乐。她的名字不知为何被人为地抹去,这个发现让整个调查方向为之一变。

追查韩乐的背景时,警方得知她的父亲已经回国。韩乐的父亲是个温文尔雅的中年男子,虽然他很快被排除了嫌疑,但他提供的一条线索,却指向了一个名叫杨建国的人。这个名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

2021年3月15日,警方终于在奉贤区找到了杨建国租住的出租屋,这是一栋破旧的老房子,墙壁上的油漆早已剥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发霉的气味。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一具已经死亡两天的尸体——杨建国选择了自杀。他躺在一张破旧的木床上,面容安详,仿佛只是睡着了。床头柜上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那是他的自白书。DNA对此最终证实,杨建国就是这起震惊全国的连环杀人案的凶手

回顾这个跨越20年的惊天大案,我们不得不感叹命运的无常。1983年杨建国因故入狱。监狱的铁窗后是他失去的青春和自由,在服刑期间,他的女友冯敏与他非法同居,这段经历或许是埋下仇恨的种子。而1996年,韩乐父母离婚,父亲移民新加坡,这看似无关的一幕,却成为了案件的重要转折点。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都可能在未来引发蝴蝶效应。

这起案件之所以如此棘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凶手杨建国的反侦察意识极强。他每次作案前都会打一个"试探"电话,确保目标落单。他选择在不同的公共场所打电话,避免留下痕迹。甚至在作案现场他都能做到不留任何明显线索,他就像一个幽灵,来无影去无踪,唯一留下的,是一串串冰冷的尸体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杨建国选择按照班级通讯录的顺序作案。这种近乎"仪式感"的杀人方式,让人不禁猜测他的内心世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扭曲。是什么样的仇恨,能让一个人花费20年的时间,一步步地实施这个可怕的复仇计划?每翻动一页同学录,就仿佛是在倒计时下一个受害者的生命。

尽管案件最终告破,杨建国的作案动机仍是一个谜。他带着这个秘密永远地离开了,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猜测和深深的寒意。是曾经的霸凌经历让他心生怨恨?还是某个不为人知的创伤扭曲了他的心灵?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答案,但这个谜团却会让这个案件在人们心中留下更深的印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