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原】彩色梦幻——钧窑那一抹不可预知的美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原】彩色梦幻——钧窑那一抹不可预知的美好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05/18/60091941_1128046783.shtml

钧窑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和绚丽的釉色闻名于世。从唐代的花瓷到宋代的鼎盛时期,再到金代和元代的发展演变,钧窑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入唐以后,中国陶瓷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并形成了“南青北白”这一大格局,北方以邢窑白瓷为代表,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代表。在这两大瓷窑系统的影响和带动下,瓷器的品类和质量、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仅用于供应国内的市场需求,还有大量的陶瓷产品远销海外。


唐代鲁山窑花瓷腰鼓

然而,并非所有窑口都被这种“南青北白”的单一釉色主导的格局左右,仍有一些窑场不断地寻求突破和创新,使得在这一时期,除了主流的青瓷、白瓷被大量生产,还有一些新品种不断问世,并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其中的“花瓷”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唐代鲁山窑花瓷罐

所谓“花瓷”,是指一种黑釉带有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这种釉色在青、白主导的陶瓷业中,犹如一匹黑马,一经问世就引得万众瞩目。更有研究认为,唐代的花瓷,正是宋金时期钧瓷的前身。

从考古出土资料来看,这种花瓷多出自河南郑州、泌阳、郏县等地的唐代墓葬中,由此可以推测,唐代花瓷的产地很可能就分布在河南的这些地区。


唐代花瓷双系罐

唐代人南卓在《羯鼓录》中有关于“鲁山花瓷”的记载。1977年,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曾多次前往河南鲁山实地调查,并在鲁山段店窑址中发现了花瓷残片。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花瓷的产地也逐渐被专家们证实,除了鲁山段店窑,还有禹县(今禹州市)的上白峪窑。

禹州神垕镇的西南部,巍峨的山脉向东北、西南延伸,被誉为“大刘山”。这座山在东北方向的山脚下,有一条溪流汇聚而成的小河,由于它的水流方向与常规相反,从东向西流淌,因而得名“倒流河”。此外,它还以“清龙河”和“白峪河”等名字在当地广为人知。

当这条“倒流河”冲出山口,它便进入了相对平缓的山间谷地,水流逐渐变得宁静而缓慢,成为了陶瓷生产得天独厚的水源。河流沿途穿越白峪(亦称上白峪),继续向下白峪、于沟等地流淌,这段三四公里长的河流两岸,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陶瓷烧造的重要区域,并孕育出了中国陶瓷史上赫赫有名的钧窑。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是人们对钧瓷收藏价值的由衷赞叹。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艺术为其最鲜明的艺术风格。

从考古资料来看,已发现的钧窑窑址有100多处,主要分布在禹州境内,年代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的钧窑窑址以下白峪窑为代表。此时的下白峪窑主要烧造黑釉、茶叶末釉和褐黄釉,有的以月白釉斑点作为装饰。器型主要是碗、缽、罐、鼓等,胎体一般比较厚重。碗类器物内壁施满釉,外壁则施半釉。

此时的钧窑尚未发展成熟,入宋后,才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与汝、官、哥、定瓷并驾齐驱。


北宋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

宋代钧窑的代表性窑口有钧台窑、刘家门窑等。刘家门窑属于民窑,所产瓷器供应民间市场。而钧台窑则属于官窑,产品主要供应皇家内廷,风格也日臻成熟,成为深受皇家喜爱的一类独特陶瓷产品。

宋时的钧窑乳光莹润,质地淳厚,色彩奇幻,意境幽远。工匠们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在青釉中加入微量元素铜,成功烧制出高温窑变铜红釉。这时的钧瓷,逐渐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展示出了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


北宋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是在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在烧成过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由同样的釉料釉色而成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可以说钧瓷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结束了我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

钧瓷以其青中带红、灿若红霞的釉色驰名天下,也使钧窑从此跻身于宋代名窑之列。不仅如此,这种釉料中加入铜元素的技术,也为后世烧制红色高温色釉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北宋钧窑天蓝釉红斑三足炉

作为专供宫廷用瓷的窑口,宋代钧窑在造型设计上,以器皿类作品为主流,包括花盆、花托、瓶、洗、杯、奁、尊、碗、盆、盘、壶、炉等多种形态。

其中,养花用的花盆类作品数量最多,深受人们喜爱;其次则是文房用品,如洗、盆等,体现了钧瓷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再者,钧瓷也展现了其审美和象征意义,如用于审美欣赏、寓意权贵身份以及祭祖仪式的瓶、尊、炉、鼎等作品。

这些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更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凸显了钧瓷在审美上的“雅”的品位。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洗

在釉色表现上,宋代钧瓷同样展现了其独特魅力。除了传统的天青、月白等主色调外,还有罕见的玫瑰紫、海棠红、玛瑙红、葱绿、豆青、天蓝等多种色彩,这些丰富的釉色使得钧瓷更具个性和艺术价值。


金代钧窑天蓝釉鸡心盖罐

金代钧窑在继承北宋精湛技艺的基础上,继续烧制钧瓷,其日常用器品质并不输宋。这些器物胎体致密而细腻,色泽呈现浅灰或米黄,釉面则饱满滋润,玻璃感强。其中,那些独特而稀有的玫瑰红釉与茄皮紫釉较为少见,而常见的则是天蓝、月白等釉色,或是这些基础色上点缀着红斑的釉彩。

金代特有的天蓝釉红斑与月白釉红斑,因其色彩交织相融、自然晕散,使得釉面与斑块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充满诗意的朦胧美感。


金代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在器物底部,大部分区域都施有釉层,仅足端裸露无釉。底部的釉色与器身保持一致,或是天蓝,或是月白。胎釉交接处略显不规整,有时可见垂釉现象。

从现有的传世和出土实物来看,金代钧瓷多采用垫饼烧造法,垫饼大于圈足,仅折沿盘等特定器物采用满釉支烧法。

这种支烧法的支钉较大,烧成后往往与器底粘连,需经敲打分离,因此支钉处会留下明显的敲打痕迹,显得高低不平,这与北宋时期细小密集的支钉风格迥异。


元代钧窑天蓝釉罐

进入元代,钧窑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钧窑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束缚,打破了“九五之尊、钧不过尺”的皇家御规。

在装饰技法上,钧窑采用了贴花、刻花、透雕、浮雕等多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清纯流畅,无欲而刚”的思维方式,创新出了“泼斑施釉”的技法,形成了“聚色成形”、“形随意见”的窑变艺术。这种粗犷豪放的审美风格,彰显了马背上民族的鲜明个性,使得元代钧窑在陶瓷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代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然而,官窑瓷器的生产规则往往是与当时统治者的审美趣味息息相关的,钧窑自然也不例外。元代钧窑以一种粗犷、奔放、大气的风格称著于世,打破了唐宋的清规戒律,突破了宋钧造型的限制,受众不断下沉,从而进入到千家万户。

但是,这一趋势也使得钧窑产品变得粗犷有余而精细不足,产品质量日益粗糙和滥制。这也成为钧瓷发展的制约因素,甚至成为钧窑在元代后逐渐走向衰落的一大诱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