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年过八旬,这位韩国作家的作品依然在“向上攀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年过八旬,这位韩国作家的作品依然在“向上攀登”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07883

“房子、砖墙、羊肠小道都不见了,我出生的地方只剩下了树桩,全世界的故乡都消失了。”

韩国作家黄晳暎,1943年出生于中国长春,童年经历战争,颠沛流离,有过流浪、打工、出家、当兵的艰难人生。他穿越苦难而来的现实主义风格,克制冷静、凌厉深刻,也深深影响了金爱烂、李沧东等后辈的创作。金爱烂曾说:“如果说韩国作家里面有什么传统,我觉得就是黄晳暎作家说的'我站在去世者的这一边。'我们想要善待去世的人,其实等同于我们珍惜人生,我们珍惜生命。”

《日暮时分》是黄晳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曾入围2019年国际布克奖,还获得了2018年爱弥尔·吉美亚洲文学奖,中文版近日首次译介。小说以双线叙事的方式,细腻描绘了两位主人公朴敏宇和郑友姬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沉浮,勾勒出了一幅被现代化大潮淹没的故乡图景,追问那句:“我们以前住过的地方,早已从地球上消失了,成为记忆中的标本。过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留下的是什么?”

近日,这位年逾八旬,韩国泰斗级的作家来华举办了见面会。韩国文学翻译家薛舟、资深媒体人权小星与黄皙暎展开文学对话,与读者们分享作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写作生涯。

对于黄晳暎如此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经历,作家本人表示,流亡生活最重要的是可以帮他跳出来,更客观地去看待现实与世界。“流亡生活对我来说也是走向世界,遇见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通路,我的作品也逐渐产生了我自己特有的形式和特有的风格,就是大家现在常说的现实主义。”薛舟提到正如他在《日暮时分》的序言中曾写道的:“这些经历既是惨痛的回忆,也是他生命中宝贵的养分,同时为他提供了观察国家、民族、社会的窗口。后来的文学生涯中,他不断回望这段岁月,不断反刍这些经历,最终通过一部部卓尔不群的小说映射了民族的历史。”

黄皙暎表示自己喜欢读中国作家鲁迅的《故乡》、余华的《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现实性与人民性其实也是他的作品内核。他说,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或韩国,东亚整体经历了一个压缩式快速发展的过程,其中当然会有很多社会问题,也有很多人的眼泪。他认为韩国文学界非常可惜的一点是很多人去写农民文学,但是没有劳动者的文学。“我就跟自己说,要写一个关于劳动者的文学作品,这一次我下定了决心,以铁道劳动者为人物中心来构造这样的一个故事。”所以才有了最新小说《铁道员三代》,小说入围了2024年国际布克奖。

黄皙暎 活动现场图

很多人认为这本小说是民间的现实主义,对此黄皙暎说道:“我们通过人民的口碑去谈论、流传下来,这样的文化故事非常生动,我们称之为 ‘民谈’,所谓的‘民谈’就是现实和虚构之间没有分界线的东西。”而小说恰恰生发于此。薛舟表示,从年轻到年老,黄皙暎的作品始终体现了一种“向上攀登的精神”。

“房子、砖墙、羊肠小道都不见了,我出生的地方只剩下了树桩,全世界的故乡都消失了。”这句出自《日暮时分》的话深刻也深情地道出了许多人对于故乡消失的痛苦与无奈,有读者就此提出“如何看待东亚社会在城镇化进程中‘故乡加速消失’的现象”。对此,黄皙暎认为,对于全世界来说有一个趋势是统一的,我们其实都是没有故乡的人。“因为这是现代化发展中的必然产物”,“所谓的故乡,我想可能永远都是留在记忆里的。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据点,就是我们的故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