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杆猎枪》:人狼情仇间的生命礼赞
《最后一杆猎枪》:人狼情仇间的生命礼赞
由蒙古族青年艺术家苏都尔创作的蒙古语原创话剧《最后一杆猎枪》,讲述了草原上人与狼生存空间争夺、较量的故事:有血腥残酷的、有勇猛悲壮的、也有温情脉脉的。该剧采用开放式舞台,表现形式采用话剧+蒙古族舞蹈+蒙古族音乐现场演奏,带着观众走入辽阔草原,旨在唤起现代人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刻反思。
导演苏都尔,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现任内蒙古艺术剧院话剧团演员、青年导演。
舞蹈编导呼德勒,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教师、蒙古族舞蹈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乌兰牧骑舞蹈团副团长。
《最后一杆猎枪》的诞生,旨在纪念内蒙古草原上那些关于生命与生存的真实故事。在导演苏都尔的记忆里,草原既是童年放牧牛羊时那片广袤无垠的绿茵,也是父辈口中蒙古族人世代直面野性自然的家园。人与狼,在草原上相伴相生,因各自的生存需求而彼此纠葛,共同书写着草原上亘古不变的生命篇章。过去数十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人因此尝到了破坏生态的恶果。
围读剧本
苏都尔坦言,创作《最后一杆猎枪》旨在重温他们这一代蒙古族青年儿时的草原记忆,同时唤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怀揣着蒙古族汉子的草原情怀,他过去十年间不断走访牧民和猎户,搜集草原上发生的真实故事。
排练照
其中,一位老猎人的故事让苏都尔深受触动。这位猎人曾抓到一匹伤害自家羊群的狼,怨恨之下将它吊在蒙古包外三天。然而,狼顽强的生命力最终打动了猎人。老猎人感慨道:“人与狼的冲突难以避免,但若只为报复而赶尽杀绝,只会让双方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苏都尔希望通过作品传递出这样一种观念:正视并理解、尊重每一个生命。
在《最后一杆猎枪》的创排过程中,苏都尔与创作团队其他成员融入了部分环境戏剧与肢体剧的创作理念,意在创造更具沉浸感、互动感和冲击力的现场体验。在此基础上,《最后一杆猎枪》还采用了好毕斯、陶布秀尔、马头琴等蒙古族乐器现场演奏原创乐段的方式,进一步烘托不同的场景氛围和角色情绪。置身上海戏剧学院的户外开放空间,演员与观众仿佛穿越到了开阔的内蒙古草原之上,这是传统镜框式舞台所无法达到的演出效果。
排练照
为了更精准地传达剧中角色的情绪和状态,主创团队为演员们设计了一套结合蒙古语与蒙古族舞蹈肢体语言的表演方式。
排练照
在剧中,被赋予人类性格的狼的表达尤为特殊。主创们深入研究了野狼的身体动态和社会群体行为,为此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狼王-群狼”身体语言与交流方式。苏都尔坦言:“在舞台上,既要保留狼的本性,又要通过人的行为演绎出来,这确实是个难点。”
对苏都尔而言,此次将作品带到上戏演出,更增添了一层回到母校的特殊意义。作为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2008级内蒙古班的学生,苏都尔毕业后在多个领域发展演艺与创作事业,但始终聚焦于蒙古族的文化与故事。在这条道路上深耕十余年,即将重返校园的他,心中交织着欣喜与忐忑:“这次回母校,也算是向老师们交上一份作业。”这次参演的话剧演员都是蒙古族,其中诺敏达来、阿尔德那、阿柔娜、巴特孟和都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排练照
《最后一杆猎枪》是苏都尔步入戏剧领域后,对故乡草原的深情回望,同时也承载着与他志同道合的一批内蒙古青年艺术家的心血与期望。苏都尔真诚地说:“作为草原的孩子,我们渴望将蒙古族的故事、情感与思想带到更广阔的舞台,让内蒙古戏剧走得更远。”
排练照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