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速读】认知战:永无止尽的思想之战
【AI速读】认知战:永无止尽的思想之战
认知战(Cognitive Warfare,简称CW)是信息战的一个新领域,它利用心理学、神经科学和技术手段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决策。本文旨在探讨认知战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特别是在军事背景下的应用,并分析捷克和乌克兰在对抗俄罗斯认知战方面的经验,以及欧盟和北约应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认知战的起源与发展
认知战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心理战和信息战的概念演变而来。认知战的目标是影响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军事目标,它主要利用“灰色产品”(即不完全属于宣传的信息)来进行影响。认知战的危险在于它能够通过影响公众的认知来改变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从而对社会构成威胁。
捷克和乌克兰的经验
捷克和乌克兰在对抗俄罗斯的认知战方面有着不同的经验。捷克政府在应对俄罗斯影响方面表现出了消极态度,而乌克兰则因直接面临俄罗斯的军事侵略而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措施。乌克兰政府建立了信息政策部和反假信息中心,加强了战略沟通,并提高了独立媒体的地位。相比之下,捷克的媒体自由度更高,但在对抗来自俄罗斯和ZG的认知战方面却没有取得显著进展。
欧盟和北约的应对策略
欧盟和北约自诩为自由民主价值观的捍卫者,面临着认知战的挑战。它们需要在维护民主自由的同时,制定有效的策略来对抗认知战。这包括推广芬兰等国的最佳实践,建立透明的审查框架,以及加强战略沟通。此外,还需要在政府、媒体和民间社会之间建立合作,共同应对认知战的威胁。
认知战的未来趋势
认知战不会因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失败或其他行为体停止信息战而消失。随着网络工具和对人脑的了解不断增加,即使是规模较小的非国家行为体也会进行自己的宣传战。研究者认为为了维护西方的身份,必须不断推广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并对抗社会中的反民主元素。欧盟需要利用其对成员国法律和政策的影响力,而北约则不能放弃软实力工具,需要专注于其战略沟通。
结论
认知战是现代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认知战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欧盟和北约必须说服并迫使其成员国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必要时甚至可以采取主动行动。
认知战的定义与目标
认知战是对人类认知和决策过程的干预。捷克由于历史、政治结构和媒体自由度方面的差异,使其在对抗外部信息影响方面成效有限。乌克兰直接面临俄罗斯的攻击,政府、媒体和民间社会在提升国家韧性方面更为主动,虽然方法可能颇受争议。
认知战的实施与影响
认知战的实施涉及多种手段,包括社交媒体、新闻网络、自动化算法、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指导,甚至我们自己的生理学。所有这些都在努力使我们更加相互联系、更加数据驱动和更加好奇。然而,我们的思维道路不是单行道。当人们接收信息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地泄露信息和数据。简单的代码行很快就能识别并描述我们的一切:我们的习惯、朋友、信仰、文化、偏好,甚至我们的恶习。战争将不再与暴露的身体打交道,而是与暴露的思想打交道。这是我们所称的认知战的新战争途径。
认知战的应对策略
北约必须迅速而有力地适应当前的认知战威胁,并努力遏制未来的威胁。虽然民主社会既复杂又令人惊叹,但它也很脆弱。为了领先于这些威胁,北约必须以三种方式进行防御性响应。首先,北约必须努力制定一套工作定义或框架,用于认知战行为。这包括一套标准,用于发现认知攻击正在发生。其次,联盟必须评估国家和个人层面对认知攻击的脆弱性,希望创造和激发一个更有韧性的人口。第三,北约必须建立与科技公司联络的组织,以应对未来战争的挑战。最后一个考虑因素可能是对潜在敌对国家的分析,我们可能会在进攻策略或作为威慑手段中使用认知战。
总结
战争已从传统的物理威胁转变为由大众媒体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威胁,导致“认知战”形成。认知战的目的是通过控制或改变人们对信息的反应来攻击,其与其他非传统战争形式虽有相似之处,但在执行和目标上具有独特性。本文分析了从冷战时期的心理操作(PsyOps)到电子战、网络战和信息战,最终发展为认知战的非动力战的演变过程。认知战的基本目标是破坏稳定和影响力,旨在在社会内部播下不满,或促使持特定信仰和行动。2016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DNC)洩露事件和基地组织,是外部力量利用分裂破坏稳定和通过激进意识形态影响与招募平民的例子。随着连接性、数字化、神经学和心理学的进步,以前未见的操纵变得更易于实现。认知战引起的威胁包括简化选择和病毒性、对真相的新定义、对机构的不信任和疑虑、情绪操纵以及增强的代理人招募。策略建议包括发展应对认知战的基本框架、评估脆弱性、与科技公司建立联系,以及将认知战作为进攻策略或威慑手段的分析考虑。认知战对民主的基础——法律、公民秩序以及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尊重构成了威胁,现今是制定应对计划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