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全球动画第一!结界兽“原型”是中国文物^_^
《哪吒2》全球动画第一!结界兽“原型”是中国文物^_^
《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 2》)在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上强势登顶,不仅创造了票房奇迹,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动画的蓬勃生机。影片中众多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古代文物,从“玉虚宫”、“天元鼎”到“结界兽”,古老元素与现代艺术交相辉映,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
“七色宝莲”:错金铜博山炉的梦幻新生
文物参考原型:错金铜博山炉
收藏博物馆:河北博物院
电影中神秘而强大的 “七色宝莲”,其“原型”源于河北博物院的错金铜博山炉。这件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的文物,原本是古人室内熏香的器具,承载着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对高雅生活情趣的向往。
错金铜博山炉炉腹径 15.5 厘米,通高 26 厘米,炉身呈豆形,子口设计精巧,炉盖仿若一座巍峨的山峰。炉座圈足装饰着错金卷云纹,线条灵动流畅,仿若天边舒卷的云霞;座把透雕成三龙托炉盘之态,三条巨龙破水而出,气势磅礴,它们奋力托起炉盘,尽显力量之美,让人不禁联想到神话传说中龙的威严与神圣。
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的山峦高低错落、挺拔峻峭,采用镂空工艺的炉盖,呈现出山峦间生机勃勃的景象:神兽出没,虎豹在山林间肆意奔跑,尽显野性力量;小猴或乖巧蹲踞于峦峰,或调皮骑在兽身,灵动之态跃然眼前;猎人肩扛弓弩,全神贯注地追逐逃窜的野猪,狩猎场景紧张刺激;还有几棵小树点缀其间,为画面增添了自然清新的气息。器物细部又用错金工艺精心勾勒渲染,使得整个场景更加栩栩如生、生机盎然。
这件错金铜博山炉采用失蜡法铸造,这种复杂工艺在当时代表着极高的技术水准,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与非凡智慧。
在《哪吒2》中,错金铜博山炉幻化成 “七色宝莲”,不仅是具有神奇魔力的关键道具,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神秘奇幻色彩。
通过电影这一现代艺术形式,错金铜博山炉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人领略到西汉时期独特的文化风貌,实现了古老文物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发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结界兽”: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的神秘守护
文物参考原型: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收藏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
影片中守护关键之地的 “结界兽”,其“原型”灵感是三星堆博物馆的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这尊头像头纵径 14.5,横径 12.6,高 42.5,宽 20.5 厘米,独特的造型风格蕴含着浓郁的古蜀地方民族特色。铜人头像为平顶,头发整齐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带套束,这种独特的发式体现出古蜀先民独特的审美观念与文化传统。
金面罩是这件文物的点睛之笔,它由金皮精心捶拓而成,与铜头像面部完美贴合,大小、造型一致,眼眉部镂空,制作工艺精湛绝伦。当人们凝视这尊头像时,威严庄重与神圣之感扑面而来,仿佛它承载着古蜀先民的信仰与祈愿,默默守护着这片神秘的土地。三星堆文化一直以其神秘莫测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作为三星堆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古蜀文明的生动见证。
电影中的 “结界兽” 巧妙借鉴这一形象,不仅为影片增添了神秘奇幻的色彩,更成为传播三星堆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激发了观众对三星堆文化的浓厚兴趣,唤起了人们探索古蜀文明奥秘的热情,让古老的三星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从博物馆展品到大众文化记忆的跨越。
“天元鼎”:跨越时空的青铜文化交融
文物参考原型:商代龙纹扁足鼎(图案)、青铜敦(造型)
收藏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院
影片中的 “天元鼎”,是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独特存在,其“原型”灵感来源于上海博物馆的商代龙纹扁足鼎(图案)和四川博物院的战国青铜敦(造型),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青铜文化的精彩碰撞与创新融合。
商代龙纹扁足鼎高 31.1 厘米,口径 24.2 厘米,足高 19.8 - 20.2 厘米,下置三条宽阔的龙形扁足,呈三龙上腾张口托鼎之势,龙身鳞纹与长鼻相互呼应,生动逼真;龙的体躯上饰有小段鳞纹,更添威严庄重。鼎的腹部饰有卷尾长鼻兽纹,主体纹饰呈宽条状,饰有较疏的雷纹,而主体纹饰外侧则是极其精细的雷纹。
这种独特的纹饰设计,虽非浮雕,却通过细腻的雷纹衬托,营造出别具一格的立体效果,与中原地区常见的纹饰风格差异显著,彰显出独特的文化个性。鼎在古代是盛肉食的重要器皿,同时也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极具代表性的器类。
战国青铜敦出自新都马家木椁墓腰坑,共两件,形制相同。青铜敦整体呈球形,直口设计,通高24 厘米,口径 19厘米,腹深 9厘米。其圆润的腰部被一道细腻的缝隙巧妙分割为盖、身两部分,宛如系上了一条精致的腰带,既实用又美观。
在 “腰带” 上下两侧,精心装饰着四个环耳,不仅增添了器物的美感,还方便人们拿取和搬运,体现了古人在设计上对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器物底部与顶部安置着三只精巧又不失威猛的虎形足,为铜敦增添了威严气势。青铜敦主要用于盛放食物,其独特之处在于盖子揭开后可翻转当碗使用,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与创新精神。
电影将商代龙纹扁足鼎的图案与战国青铜敦的造型巧妙融合,创造出“天元鼎”这一独特形象。“天元鼎”不仅是两种青铜文化的融合结晶,更是对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的创新传承。
它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激发了人们对不同历史时期青铜文化的探索欲望,为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例,展现出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
“玉虚宫”:《瑞鹤图》中的祥瑞之境
文物参考原型:宋徽宗《瑞鹤图》
收藏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
影片中如梦如幻的 “玉虚宫”,其“原型”灵感源自辽宁省博物馆的宋徽宗《瑞鹤图》。
《瑞鹤图》为北宋徽宗赵佶所作,采用右图左书的布局,整幅画构图精妙,意境深远,展现出北宋时期高超的绘画技艺与独特的审美追求。
画面中,北宋汴梁的皇城端门之上云气氤氲,仿若仙境中的云雾缭绕,营造出神秘空灵的氛围。一群仙鹤在空中盘旋飞鸣,姿态各异,或振翅高飞,或引颈长鸣,每一只都栩栩如生,仿佛即将从画中飞出。还有两只白鹤分别优雅地站立于屋脊两端的鸱尾之上,意态闲适,俯瞰人间繁华,为画面增添了祥和安宁的气息。建筑以界画方式绘出,线条工整细腻,法度谨严,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尽显北宋界画艺术的高超水准。
白云以细线勾勒,稍加晕染,层次分明,仿若能让人感受到云朵的轻柔飘逸;天空以青色染出,匀净清澈,宛如一块湛蓝的宝石,营造出宁静深远的意境。整幅画在尽显皇家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巧妙营造出一派祥瑞气象,让人沉醉其中。画后有赵佶以瘦金书题写的题记、诗文,并署款钤印。瘦金书字体瘦劲挺拔,笔画灵动,与画面相得益彰,将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完美融合,使《瑞鹤图》成为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化瑰宝。
在《哪吒2》中,《瑞鹤图》里的祥瑞意境被巧妙融入 “玉虚宫” 的场景,借助电影特效技术,将画中的仙境完美呈现于观众眼前。观众仿佛跟随哪吒一同踏入这个如梦似幻的世界,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对祥瑞、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瑞鹤图》借助电影这一强大的传播媒介,让更多人领略到北宋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与传播途径,不仅让观众欣赏到古代绘画的艺术之美,更让人们深入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情。
龙牙刀:取材自商代青铜刀的优美造型
文物参考原型:商蝉纹青铜刀
收藏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
影片中敖光的武器“龙牙刀”,其外形参考了商蝉纹青铜刀的造型。在电影中,敖光的龙牙刀不仅是一件威力强大的武器,更是其身份与威严的象征。每当敖光手持龙牙刀现身战场,那冷峻的刀身与独特的造型都能瞬间震慑住对手。
商蝉纹青铜刀通长67.9,宽10.3,柄长11.5cm,造型弧线优雅,花纹精美。这款青铜刀形体巨大,历经三千余年,绿锈未起,青铜本色,光折四射,锋锐依旧,可谓商代第一刀。蝉纹是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器动物纹饰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蝉因其居高食露,有清洁淡雅之态,自古即为人们喜爱,商代即有玉石及宝石所雕成的蝉(如殷墟妇好墓所出)作为饰品。
除了造型外,龙牙刀的龙吞口的设计则借鉴了唐代关刀的经典样式。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古代兵器的实用性,也展现了其特有的艺术价值。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巧妙的构思,将中国古代文物元素融入电影创作,让古老文物在现代光影艺术中重焕生机。它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观众心间,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征程中,期待更多文艺作品能像《哪吒2》一样,深挖传统文化富矿,以创新之笔书写传统文化新篇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