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产动画已经崛起,从《大圣归来》到《罗小黑战记》,前途可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产动画已经崛起,从《大圣归来》到《罗小黑战记》,前途可期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10GMPS055683YB.html

国产动画电影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从《大圣归来》到《罗小黑战记》,这些作品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突破,更在技术层面展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实力。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国产动画电影在技术、工业化流程、原创IP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5年前,谈起国产动画电影,大家脑海中不自觉地就浮现出了“喜羊羊”“熊出没”。直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2015年上映,观众才惊讶的发现,原来国产动画电影还能有这样的打开方式!行业内外一片喧哗后,动画电影持续迎来颠覆性的创新之作。

从《大鱼海棠》、《大护法》,到《白蛇缘起》,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罗小黑战记》,这些作品取得的票房和口碑都在不断给行业注入信心,让观众看到国产动画电影更多的可能性。

那么,在一步步开启新局面的过程中,国产动画电影的制作技术壁垒是否已经打破?完整的工业化流程是否已经形成?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原创IP又面临着怎样的市场环境呢……带着一系列关于国产动画电影的思考,本期观潮将聚焦动画电影的技术、工业化流程、原创IP、本土化、市场等多个方面,分析当前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

技术:二维与三维的多元化的选择与呈现

在二维动画发展逐渐成熟的时候,三维动画的出现为观众带来了更具立体感更生动的三维画面。经过近些年的技术升级及应用拓展,三维动画已经成为行业主流。对于观众而言,印象中最早出现的优质三维动画电影是《大圣归来》。

2015年,《大圣归来》打破国产动画“低幼”的印象,票房近10亿,成为现象级作品,并获得了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该片由十月文化原创出品,团队由田晓鹏导演创建于1999年,是中国最早的三维动画制作公司之一。在三维动画电影中,后期特效占有很大比重,可以有效突出电影美术的专业性,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震撼。具体到《大圣回来》,片中特效量非常大,其中云、烟、爆炸、破碎、变身、火焰、灰尘等都需要逐个制作,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且反复。

为此,制作团队采用了分级制作进度把控的方法,基于所运用的特效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将镜头分为ABC三级,通过分级可有效控制工作量的分配,给重点需要表现的镜头以更多的制作周期和精力。如《大圣归来》中石头融化的特效镜头为A级镜头,先后改进了30多个版本,改进后添加了岩浆、火星等效果,让石头整个融化的过程更有质感更合理。片中最后15分钟“终极BOSS战”共有380多个镜头,其中A级镜头有150多个。

A级镜头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位于剧情高潮点,将精力花在这些重要镜头上,才能更好地控制成片质量和成本。技术上除了精致的特效场面外,为了让片中虚拟动画角色给人更真实的感觉,《大圣归来》也与时俱进地采用了类CG手段。动画师在制作前需要通过真人或专业演员的表演完成角色动作,表演的是动画师基于导演讲述的角色性格、镜头所表现的内容。

这样一来,不仅节约制作返工成本,还能帮助动画师更快速准确地抓住角色神韵,比如山妖幻化成的老板娘就是这么设计出来的。这样也为对话设计带来了新灵感,对话中的人物具体要做什么手势、五官会如何运动等细节都会通过表演流露出来,这些细节是无法单纯靠想象来完成的。另外,通过表演还可以提炼出情感关键词,从而进一步完善表演细节,达到更好的效果。

《大圣归来》“终极BOSS战”中有150多个A级特效镜头

在前无参考的情况下,《大圣归来》在制作上每一步都走得很难,十月文化总裁刘伟表示:“能够完整地完成《大圣归来》的制作计划,本身就是一个突破,因为在角色设计、场景、动画表演在内的制作体系上该片没有可参考的内容。所以我认为参与《大圣归来》项目制作的成员通过磨合,最后能够完成这样一部作品,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技术挑战了。”但客观来看,《大圣归来》在原创故事、镜头3D质感、整体画面表现等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大圣归来》四年后,横空出世的《哪吒》很好地接住了《大圣归来》的“接力棒”,弥补了前者在制作上的一些遗憾。《哪吒》除“硬核改编”的剧情发展外,与《大圣归来》相同,燃爆全场的视觉特效同样也是其制作技术亮点之一。片中涵盖的特效量大、类型多,最明显的类型是风、火、雷、电、水、冰、烟等。为了更好地呈现预期效果,片中采用了大量CG技术。

数据显示,全片含有1400多个特效镜头,共有20多个视效团队参与制作,历时3年才完成,团队之间的配合、管理及制作流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充分发挥各团队最优制作水平,任务分发过程中会先区分、整理不同类型的特效元素,再按分类给到对应的、最擅长的制作团队。这样既解决了效果匹配问题,保证制作更顺畅,同时有效地节省了重复沟通的成本,提高了制作效率。

此外,为了解决大量特效文件交接回传的问题,视效制作团队还单独建立了文件交接和检查组,以保证正式镜头的制作效率。采用动作捕捉技术是《哪吒》制作中的另一个技术亮点。这一点与《大圣回来》中类CG技术的应用有异曲同工之处。《哪吒》制作过程中导演饺子亲自上阵通过该技术为电影中的多个主要角色赋予了神态和动作,使动作更加流畅、逼真。

虽然三维动画“势头正劲”,但二维动画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表现形式,随着自身长期的发展,其技术和质量也已经很成熟,并且还在不断地升级。与此同时,近些年一些优秀的二维动画作品同样也得到了行业及市场的认可和支持。2019年,《罗小黑战记》用和类型化突出的《哪吒》完全不同的方式,孵化出了一个国漫中的新类型,票房跻身国产动画前十名,国产二维动画第二名。

该片由木头执导,2019年9月在中国上映。

主创团队中50多位成员基本都来自寒木春华团队,业内更习惯称之为“罗小黑工作室”。团队于2012年成立,坚持以动画导演为核心的工作坊制度,在动画创作人木头导演的带领下,已扩充到了50多人。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在原TV版的基础上做了延伸和拓展,讲述了猫妖罗小黑因为家园被破坏,开始了它的流浪之旅,在一次偶然中遇到了无限,一人一猫展开了一段奇幻的冒险之旅。

从2015年开始选择IP到最终上映,《罗小黑战记》经过筹备、剧本创作等诸多环节,制作周期花费了4年多的时间。在制作方式上,虽然有考虑到三维动画的认知度、画面的精细化程度以及受众面会更好,但为了保持原TV版画风上的亮点,团队最终还是坚持二维制作的方式。具体到画面,制作团队采取了一拍二的方式,也就是每秒钟画12张原画,整部片子最终共完成了7万多张原画。“一拍一的方式在动画制作中也会采用,但我们做过相应的测试,发现人眼观看一拍二的方式会更舒服。”电影《罗小黑战记》制片人丛芳冰介绍。

在镜头设计上,根据剧本情节,同时为了凸显画面的冲击力、提升观众的临场感,特别设计了不少运动镜头。制作团队会根据每一个镜头做大量测试工作,如在分镜阶段某一镜头或某场戏通过不断尝试用不同的形式展现视觉冲击力。

基于测试效果来确定镜头搭配比例,保证画面流畅度,避免给观众带来眩晕感,达到预期的观影效果。而画面的流畅度其实与动作的表演、分镜原画等专业性有着很大关系,丛芳冰表示:“我们从做分镜原画的时候就会不断完善和修饰动作的流畅度,调整表演的节奏,保证最终呈现出非常流畅且不拖沓的动作效果。”

从原画设定到3D建模基本上是同步还原

《罗小黑战记》设定图

流程:不断向工业化体系靠拢

从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问世起,国产动画正式进入早期探索阶段。几经摸索,中国乃至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于1941年制作完成,有趣的是,该片同样取材自《西游记》的故事。二维动画是最传统的动画表现形式,其灵魂就是运动规律,利用平面图像的有序堆叠,以一秒钟24张或12张图片的速度播放给观众,形成动态画面。

但相比三维动画表现形式,二维动画的图像无法向Z轴空间扩展,同时还会受到镜头、拍摄空间、调度等因素的限制。不过由于二维动画更追求绘画效果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这使得二维动画在电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依旧是部分类型题材动画的优选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动画的主流表现形式之一。如《大鱼海棠》若改为三维制作,就不能表现出极度的唯美。

经历了早期探索期(1926年至1949年)、蓬勃发展期(建国到1965年)、中兴时期(1976年-1990年)、缓慢发展期(1990年-2002年)以至当前的探索尝试期(2002年至今),二维动画制作流程已经十分标准化,但在流程优化方面上升空间较小。丛芳冰表示,“二维动画制作的流程中,我们只能从工作配合上做一些优化,从制作流程本身来讲是没有办法做优化的,也没有取巧之处。而且一旦在其中做了所谓的优化,镜头呈现效果就会‘打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