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学:58、政事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学:58、政事堂

引用
简书
1.
https://www.jianshu.com/p/082ac16b4c5c

政事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机构,从唐朝到清朝,历经千年演变,见证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政事堂的起源、发展、职责和影响力,带您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机构的前世今生。


政事堂

政事堂的设立与演变

政事堂为唐、宋宰相和皇帝议事的地方,乃两朝最高决策中心。
唐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共执宰相之权,三省长官经常与皇帝一起商议国家大事。刚开始其地点设在门下省,后来又改在中书省。
政事堂后分列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随时待命,具体执行政事堂的各种政令。
贞观年间,唐太宗为集思广益,同时分化宰相权力,给一些职位不高但能干的官员加封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等称号,让他们也以宰相身份参加政事堂会议。
另因尚书省只是政策的执行机关,没有决策权,尚书省长官的宰相身份一向有些勉强。
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同样须加封封号,才能参加会议。玄宗后,尚书仆射再未被加封此封号,从此被排斥在政事堂之外。唐代后期,中书令、侍中也逐渐被排斥在政事堂之外。皇权变大,相权变小。
唐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也有称中书政事堂或中书都堂的。后晋时又改名为政事厅。北宋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宋以后历代不设政事堂,不过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功能略等于政事堂。

政事堂的起源与发展

政事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其设立的主要作用如下:

  • 集中议政:宰相们在此讨论国家大事,共同制定政策。
  • 协调政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政府运作的顺畅。
  • 辅佐皇帝:为皇帝提供决策建议和支持。
  • 提高行政效率:集中处理政务,减少冗余和拖延。
  • 代表朝廷权威:行使宰相权力,发布政令。

在不同朝代,政事堂的名称和职能可能有所变化,但其作为朝廷核心决策机构的地位一直较为重要。

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政事堂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
宋朝设政事堂于中书省内,称为都堂。
明朝废中书省后,不再设政事堂。

政事堂的存在和运作,对于古代朝廷的决策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政事堂的发展历程

  • 唐朝:唐初开始叫政事堂,最早设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五代、宋沿袭了唐代的制度。
  • 宋朝: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元丰改制后,废中书门下,以尚书省“都堂”为宰相办公地,又将政事堂称为“都堂”。
  • 明朝: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功能略等于政事堂。
  • 清朝:清朝不设政事堂,但沿袭了明朝的制度。
  • 民国:袁世凯于1914年5月3日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以国务总理为国务卿,从而废除责任内阁制,使政事堂成为总统府的办事机构。1916年5月8日,袁世凯又改政事堂为国务院。

政事堂的职责

  • 议政决策:参与国家重要政策的制定和决策过程。
  • 处理政务:负责处理各类政务,保证朝廷或官府的正常运转。
  • 协调各部:协调朝廷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减少冲突和矛盾。
  • 辅佐皇帝:为皇帝提供政策建议和支持。
  • 监督官员:对官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
  • 选拔人才:参与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 处理奏章:审核和处理各地上报的奏章。
  • 制定法令:参与国家法令的制定和修订。
  • 掌管机要:接触和处理朝廷的机要事务。
  • 应对危机:在遇到重大危机时,协助皇帝进行应对和处理。

政事堂的影响力

  1. 集中议政决策:作为核心决策机构,聚集官员共议国事,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保障政策执行:推动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落地。
  3. 稳定政治局势:通过协调各方利益,维护政治稳定。
  4. 促进信息交流: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为决策提供依据。
  5. 传承治理经验:积累和传承治理经验,为后世提供借鉴。
  6. 体现政治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运行机制。

政事堂的架构

  1. 宰相及官员:主要成员,参与国家政务的决策和处理。
  2. 辅助官员:提供协助和支持。
  3. 议事机制:讨论和决策国家重要事务的制度和流程。
  4. 行政职权: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如颁布政令、处理政务等。
  5. 信息收集与分析:收集各类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6. 文书处理:处理政务相关的文书和档案。
  7. 财政管理:参与国家财政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8. 人事任免:对一些官员的任免有一定的建议权或决策权。
  9. 律法制定与执行: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10. 外交事务:处理对外交往和外交事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