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民族英雄的生平与成就
林则徐:民族英雄的生平与成就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他是清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更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的伟大民族英雄。林则徐以虎门销烟闻名于世,官至一品,曾任多省总督,两次担任钦差大臣。他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国人敬仰。
生平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谥号:文忠。他是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的后裔,1785年出生于福建侯官。林则徐在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兜村),清初再徙省治(福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的伟大民族英雄。他的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他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他因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深受中国人的敬仰。
墓地
林则徐墓位于福州市省军区内,郊马鞍村金狮山麓,坐北向南偏东南57度,面对五凤山。墓地平面呈如意形,其墓为三合土夯筑,五层墓埕,面宽14.6米,纵深37米。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后护坡正中饰一圆形的“寿”字,直径0.82米。
教育往事
林则徐少时家境寒苦,但其父林宾日非常重视教育。四岁时,林宾日已将他携入塾中,教以晓字。七岁,已经熟练文体,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早的事。原因由于林宾日幼时家贫,到十三岁才入书塾,常常被同学嘲笑,为免儿子和自己一样命运,教书时便将他携入塾中,抱在膝上,一同听学。
轶事典故
关于林则徐的名字,有一种说法是:则,学习、效法;徐,指的是福建巡抚徐嗣曾;元抚,以巡抚徐嗣曾为榜样的意思;字少穆,石麟。据程恩泽《题林旸谷年丈饲鹤图遗照》诗及注的解释,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易经》中“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的典故,于是给儿子取名则徐,字元抚。
主要成就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强敌入侵,林则徐“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林则徐赴广州主持禁烟后,在与侵略者斗争的实践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国人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他急于改变“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不知其详”的状况,开始组织翻译西方书籍,编译《四洲志》等著作,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墨宝书法
林则徐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行草方面,其风格以《集王圣教序》为基本路数,属于传统派系,通篇秀劲乃其可贵之处。同时,从林氏楷书作品亦足可见其临池之功力。林氏在1827年(道光七年)《跋沈毅斋墨迹》中说:"初学临摹辄舍唐人矩范而躐等于钟张羲献,是犹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云左山房文钞》卷四)可见其对书法学习的严谨态度。
林则徐一生留下了154篇诗文和24条名句,这些文化遗产至今仍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