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历史角度浅谈,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和发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历史角度浅谈,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和发展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7353263_121166691

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源远流长,从商代的水运到春秋时期的海运发展,再到秦汉时期的海上运输船队,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都是无人超越的存在。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浅谈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和发展。

在古代,中国可以说是全球最早开始开凿运河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掌握海运技术的国家。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商代已能在当时的黄河流域进行水运,春秋时期,中国的海运开始发展起来。中原各国已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河运交通网,到了东汉时期,中国已有了一套从南方到洛阳的航运路线,在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在南方建造了通往南方各地的水运线路和船坞。

但由于当时船只吨位小,不能承载过多货物和人员,且运行速度慢,也无法承担大宗商品运输任务。可以说自秦朝起,为了适应南方物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秦始皇命人开凿了灵渠,把长江下游以南的水上交通干线接通了南北水路运输。

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在世界上都是无人超越的存在,在当时可以说,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中国最早的记载是《墨子·耕柱》,其中说:“夫古者以木为车,以革为马,以水为浆,以火为粮。其巧若神,其廉若削。”这是关于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最早记录。此外《墨子·备城门》也记载了“舟之大者曰‘舟’”、“舟之广者曰‘筏’”。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中国造船技术的发达和精良。

东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水路交通越来越重视。人们纷纷建造了木船、排筏等船只用以运货,同时也产生了与水运相关的一系列技术:船体建造技术、船舶保养维护技术、船舶航行控制技术等,其中尤以船只建造技术最为突出。在造船技术方面,据史书记载:“越王为其越子之舟,大如海船,广三百步,长千馀里……吴王夫差为越王勾践之舟,大百馀里”。

海上运输船队规模

中国古代的海上运输船队规模一般都不大,吨位一般在数百吨左右,与现代航运相比,当时的航海者们所用的船只吨位要小得多,但却是以大规模的船队形式出现的。我国古代海上运输船队规模,可以从当时陆上交通条件和造船技术两方面来分析,首先,古代陆上交通工具难以满足大规模的船队运输需求,海上运输便成为唯一有效的选择。其次,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水平较高,船舶吨位也较大,尽管古人掌握的造船技术与现代相比差距较大,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水平却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所以在选择船队规模时一般都遵循“小而专”的原则。

首先要明确一点,即当时能进行大规模海上运输的国家或地区只有两个:中国和朝鲜半岛。其中朝鲜半岛是海上交通的主要通道和中转站。其次要明确一点,即在当时的经济文化条件下,要想大规模地进行海上运输船吨位小并不是唯一选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一批拥有数百吨甚至更大吨位船只的海上运输船队,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是中国海运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沿海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一条重要的交通路线,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大型船队,如吴国沿海地区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了“舟船相望”、“舟师相望”的盛况。

我国海上运输船队规模主要集中在江南沿海地区及长江下游地区,当时这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大型海上船队,如吴国曾拥有百艘以上船队在长江中航行,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吴国海军“水军”。据《越绝书》记载:“吴人初事越王吴季子时也,夫差灭越……夫差乃以千艘之众涉海而东,号曰水军”。

战国时期已出现了专门用于海上运输的船只,据《史记》记载:“魏武侯初即位,使人东观海”而秦始皇则在公元前212年派大将蒙恬率领军队征服了整个北部地区,并将其并入自己统治范围内。

此后,秦始皇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统一全国上,随着其征服战争的进行,其陆上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又命令蒙恬修筑长城并沿长城修筑了一条通往北方地区的道路。长城经过秦朝时期逐渐向南延伸至今北京地区,而长城沿线的海域则由于秦国强大兵力所至而被迫向南推移到长江下游地区。当时整个长江下游地区都被秦国统一了起来,从而成为战国后期北方通往南方的水路交通干线之一。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目光逐渐从北方移至长江下游地区,由于当时长江下游地区尚未开发、交通不便且粮食和食盐等物资十分匮乏。秦始皇便下令让人从中原向这里运输粮食和食盐等物资;同时还命令人在江南沿海修筑了一条由江东西向北延伸至黄河流域的道路。而秦二世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也曾将部分物资从中原运往江南各地。直到汉武帝时,则更为重视与北方地区的交通联系和物资交流,他曾多次派人出使南方各地并派遣军队驻扎在南方各地以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西汉时期,汉武帝派人在番禺(如今广州)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由此可见,无论是从陆路还是从海上运输,在当时中国古代海上运输船队规模都非常小。

海运工具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船舶的认识不断提高,造就了,造船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木船,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又发明了铁船。铁船是一种在木帆船上增加铁条的船,它由木头制成,外部涂有铁质。这种铁船能够抵抗风浪的冲击,能够保持船舶正常行驶。春秋时期,人们还发明了铁犁和铁锄来提高船舶效率和航行速度,秦代时,人们用铁制成各种不同的船型以适应不同的航行需要。同时,人们还发明了一种名为“兰舟”(又称“兰筏”)的木筏,可供渡河用。

东汉时,中国人已会制造用于航海的船只并掌握了这些船只的制造技术,汉代时,人们在木船上装上木制桨橹来推动船只前行。东汉晚期时,中国人制作出了一种用于航海的小舟,其特点是:船体小而坚固耐用、构造简单、造价低廉、易于操纵;既能在水上航行又能在陆上行驶;既可以从江河直接驶向海洋又可以从海洋驶向江河;既可以用人力驱动又可以用畜力驱动。唐朝时期,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名为“苏武”的木筏,它由一根木头做成船体和船舵组成,中间用绳子连接起来。当它被拉到水流较急的地方时它会自动下沉。如果遇到大浪,它还能把人和货物推到“苏武”上不沉。

快船

我国古代海运船只很多,但没有一种船只像快船那样使用广泛,快船是指那些用于装运大宗货物和人员的大型远洋船只。快船一般由船首、船中、船尾三部分组成,在船中设有两根桅杆,一根桅杆高出水面,另一根高出水面的桅杆上悬挂着帆。快船是一种适合于远洋航行的船型,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曾驾驶过两艘快船,以便于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进行贸易。“船中”是指一种适合于进行大规模货物运输的大型远洋船只。“船尾”是指船尾向下突出的部分。它可以用于装载货物,也可以用来挂帆,船头上是船首,又分两部分,船中与船尾端之间是船的中部,而船中部与船尾部之间则是船的头部。

小艇

小艇是中国古代海运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航海家们经常使用的船舶。中国古代小艇主要由船体、舵和锚组成,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可快速灵活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在水里行驶。小艇不仅可以用于水上航行,而且可以用于陆地航行,如《南史·庾冰传》记载:“(庾冰)既与吴王交游,每乘小艇,涉江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北史·周昙传》记载:“昙登任大匠之官,常乘小艇从吴王于广陵。”

中国古代小艇不仅在国内使用,而且还到过国外。如《北齐书》记载:“(宣武帝)初巡河北诸国,既至北海,见其舟皆以小艇载之。”《北史·周昙传》记载:“(周昙)尝乘小艇至北海见齐王元景道:‘卿尝乘小艇来北海也。’”中国古代小艇在海上航行时的优点是:造价低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机动灵活;在海上航行时的缺点是:风浪较大时很难操纵;在海上行驶时的速度较慢;容易搁浅或被海水淹没。中国古代小艇最早出现于东汉晚期或三国时期,后来逐渐发展到了隋朝时期,这时出现了很多种类型的小艇,到唐朝时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水阁”的小艇。这种小艇具有造型美观、结构紧凑、机动灵活等特点。

木筏

我国古代的木筏大多是木制的,也有很多是用竹子做的,当时,中国人已掌握了造纸术,他们在一种名为“鱼梁”的大型木头上刻出一个个小孔,然后用竹篾条把它们绑成一张的纸。这种“鱼梁”被用于装水和运输货物,人们还发明了一种用芦苇、竹叶制成的筏子,这种筏子既轻便又耐用,比竹筏好得多。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制作更大、更坚固的木筏,如“大铁船”、“大帆船”和“巨木帆船”等。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这些木筏被称为“舟船”。“舟船”由许多木排组成,一个木排可以容纳3~8人,这些木排的宽度不同,长度也不一样。在进行海运时,人们通常采用木筏与船只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运输,这样,一艘木筏就能运输数艘船只或货物。宋代时,人们又发明了一种用竹制成的“船排”。这种船排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中间是船舱;左右两边各有两个舱门,里面装载着货物;后面是两层楼高的阁楼。这种船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甲板用以装运货物或人,这种木筏既能运送货物又能运送人员,比竹筏和船更耐用,所以人们喜欢把它们叫做“船排”。

结论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航运作为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海运在我国整个交通运输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海运的重视与研究,把海运与国家经济发展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海运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海运作为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并掌握海运相关知识,为我国海洋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造船史》

《中国造船史》

《隋唐时期造船业研究》

《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兴衰及启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