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近「奇点」?C-LAB未来媒体艺术节——在科技革命时代对AI的开放式提问
逼近「奇点」?C-LAB未来媒体艺术节——在科技革命时代对AI的开放式提问
随着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从日常生活到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都逐渐显现出其渗透力。全球性的科技艺术平台如林茨电子艺术节,也不乏借助AI技术创作的作品,AI俨然成为当代创作表达的新引擎。今年,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C-LAB)的未来媒体艺术节,策展人吴达坤也将焦点对准AI,以「奇点」为主题探讨这项技术的影响。
「2024未来媒体艺术节——奇点」于10月4日开展,展至12月15日。图/C-LAB提供
吴达坤指出,全球科技的加速发展使我们逐步逼近「奇点」——奇点是来自数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维诺·文奇(Vernor Vinge)于1993年提出的概念「技术奇点」(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主要预示当机器智慧超越人类智慧的瞬间,将彻底改变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学术界更进一步将奇点理解为人工智能达到某一临界点,从而引发技术的彻底颠覆,并产生所谓的「智慧爆炸」效应。
相较于三年前首届未来媒体艺术节,着重于科技艺术的探索与平台整合,今年的策展特别设置了「流动的锚点」、「创造力的转变」、「创作者的洞见」与「未完成的篇章」四大篇章,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呈现AI在当代如何成为不可或缺的伙伴,并进一步反思与探讨这场急速推进的科技革命,究竟会如何改写艺术与人类的未来。
吴达坤表示当下代还是有非常多人对AI抱持着科技悲观主义的想法,担心会被AI所取代,而这个展览想要谈的是,既然科技进步论之下,AI已经是一个不可逆且一定会展开发展的状态,那我们应该要认识它、正视它。所以在规划上,他先从第一章「流动的锚点」来探讨谈论AI的技术史发展,在年表中切入科幻小说、漫画、电影对于AI的描述 ,希望能让观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后,再深入地去认识各种AI的创作与应用。参与展览第一章的研究者李佳霖也认为技术发展已经比我们想像的速度更快,且以更庞大的规模在发生,而对研究团队的挑战是,要在具有专业知识观众与一般大众之间找到平衡点,让观众在展览中找到能跟自己产生共鸣的内容。
「2024未来媒体艺术节——奇点」分成四章节探究AI人工智能时代的演变与社会议题,图为第一章「流动的锚点」展场照。图/C-LAB提供
AI的历史发展
「流动的锚点」邀请自牧文化的李佳霖和蔡侑霖参与策划,他们通过图表方式为大众呈现AI的历史发展,不过并非是以我们常见的线性方式呈现,而是以关键的技术突破和相关事件作为节点,前后对照出不同时期的AI发展阶段,再加上陈列大众流行文化拉近AI与我们的距离。呈现像是棋类游戏在AI技术发展史中经常扮演重要的里程碑,例如1997年由IBM开发,专门用以分析西洋棋的超级电脑深蓝,就击败世界西洋棋王卡斯巴洛夫;在许多经典科幻中也常出现人类与AI或仿生人对弈的场面,如1982年的《银翼杀手》等;或者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曾出现AI助理和聊天机器人,如2011年开始内建在苹果手机的AI助理Siri、2013年电影《云端情人》的故事情节。而更有利用AI创作而获奖的案例,像是今年甫获得日本芥川赏的小说《东京同情塔》,作者九段理江就曾言小说有5%是一字不漏的引用了ChatGPT所生成的文字。
同时,为呼应不断流动的时间轴,吴达坤说,我们在该展区也展出袁广鸣最新作品《扁平世界》,使用由Google街景的影像资料库制作而成的动态超时空缩时,让我们穿梭在横跨世界各地却有着相似场景的循环风景里,过去我们以地图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在AI时代已经有了巨大的转变,尤其当我们的生活与街景服务密不可分时,地图俨然成为最新秩序的编纂者。
「2024未来媒体艺术节——奇点」第一章「流动的锚点」展场照,左为自牧文化爬梳AI发展历的年表,右为袁广鸣作品《扁平世界 》。图/C-LAB提供
AI的创作者角色
第二、三章分别是「创造力的转变」与「创作者的洞见」,「创造力的转变」展出超现代映画《无限共作3.0》,进阶讨论当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甚至创作领域时,它们如何成为艺术家探索新形式的工具?《无限共作3.0》将日常生活场景重现于虚拟空间中,包含自然景观、建筑场景和人物面孔等,当观众进入展场时,生成式的人工智能便会使这些日常场景产生细微变化,藉由多重落差的探索来重新定位自己在新时代的位置。
「创作者的洞见」则探讨图像生成、动态捕捉、游戏引擎与推断设计等技术,已成为艺术家新型态的观察与艺术表达方式,也点出了我们在AI时代所面临的不论技术、污染、能源、伦理等各层次的问题。路易-菲利普·隆多(Louis-Philippe Rondeau)《共振》呈现被展延、压缩的影像时空,与真实的现场形成一有趣对比;卢卡·博纳科尔西(Luca Bonaccorsi)《A.I.gnition》则呈现AI背后大量使用的能源以及在全球暖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2024未来媒体艺术节——奇点」展出现场,图为卢卡·博纳科尔西 《A.I.gnition 》。图/C-LAB提供
亚鲁(Yaloo)《腌渍室》与魏泽《半神》都将AI视为「再」创作的伙伴,前者汲取自韩国传统神话跟萨满系统,以及科技所驱动的科学发展案例;后者则汲取真实的故事,魏泽访问多个移工机构与关系人,记录他们在台湾恋爱、怀孕、生产的经历,再加上东南亚民间传说来喂养AI,创造出细致动人的影像,AI在此俨然成为另一叙事及影像创作者。
「2024未来媒体艺术节——奇点」展出现场,图为亚鲁的作品《腌渍室》。图/C-LAB提供
同时,亦有反思AI时代下,真正「创作者」角色的作品,如阳春面研究社 feat. 陈宣伯《Prompt: Dupe Arts》从近年中国兴起的「平替文化」来观察,平替并非是抄袭,也不是如复制画那样机械复制,而是更像对现成物的再模仿,制造出风格类似的作品,同样AI也呈现相似的逻辑,对于提示词与现成图像的探索,也成为了当代创作者新面临的形式,而原创性与创作者的能动性也是什么?艺术如何被赋予新的价值?
「2024未来媒体艺术节——奇点」展出现场,图为阳春面研究舍 feat. 陈宣伯的作品《Prompt_ Dupe Arts 》。图/C-LAB提供
对AI的开放式提问
「未完成的篇章」作为展览最后一个章节,引导观众在看完作品后,回到自己的生活周遭,重新思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伦理问题。例如艺术团体贰进《虚拟寻根-台湾》就将AI视为一有主体性的人物访谈,他们认为过去40年来我们大量供养资讯、图片,使AI资料库早已成为一平行世界,便把AI当作访谈对象,采用口述历史的模式,探索AI的主体何在,虚拟和真实世界又该如何描述自身。
亚伦·巴索尔(Aram Bartholl)《忘记密码了》、关键工程工作小组(The Critical Engineering Working Group)《无意间发送的讯号》皆呈现数位服务底下,我们可能会遭遇的隐私与安全危机。《忘记密码了》取自2012年知名的商业社群网站LinkedIn.com遭到骇客攻击,随后出现一份用户的密码清单,展场现场即以八本厚实的精装书列出470万笔用户的密码;《无意间发送的讯号》在展场透过资料传输的过程来检测和定位使用者,也就是说只要你有使用手机的服务,你的位置就会传送给电信公司。
战略技术(Tactical Tech)《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则是德国的NGO组织,他们一直在进行「数位排毒」的工作,尤其针对青少年设计一套工作系统,协助他们自由使用網路的同时,仍保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拉洛玛(La Loma)X战略技术《生育控制晶片》则是讨论科技技术与人类伦理的问题,2012年一家开发微晶片的私人生技公司,研發一种可以植入女性身体控制生育的微晶片,为难以取得医疗资源的国家提供另一可选项,不过,同时我们也得思考,究竟是谁可以控制生命?以及女性身体的自主权。
AI重現攝影與繪畫的難解命題?
今年在AI狂潮下,多数作品、展览都汲汲营营的讨论AI对艺术生产、对观众的影响,谈及策展人们如何看待AI在未来艺术创作中的潜力与挑战时,吴达坤认为现在我们很常讨论AI是否可以真正取代创作者,或是艺术家从此就不用再创作?他認為其实不然,並從藝術史的角度來談,現在所面臨到的情況與當時攝影術發明之後,繪畫所遭遇的困境相似,然而經過了百年,繪畫仍然存在,且發展出更多新的語彙。當我們有了AI之後,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必須去「做選擇」、去「下判斷」,人類應該能因為AI的應用而有更多時間來完成開創性的事物。
吴达坤也发现当代很多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是很跨界的,这可能也是受惠于AI时代的演进,现在已经不像过去要先学会程式语言才能够做科技艺术的年代,我们可以用语音或文字问答的方式跟AI沟通,请它来协助创作者,让跨界尝试更没有门槛。最后,他对AI发展仍是抱持着乐观的期待,展览虽然谈的是「奇点」,不过也许真正的「奇点」还没来临,因为属于人类独有的情感、知觉,仍是目前AI仍无法复制取代的;而身为人类的我们,肯定也将会发展出与AI共存的文明生活方式。
「2024未来媒体艺术节——奇点」展出现场,图为黄赞伦的作品《十二生肖 》(前景)与《迴路》(背景)。图/C-LAB提供
2024未来媒体艺术节——奇点
展期|2024.10.04 (五)–12.15(日)
地點|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 C-LAB(台北市大安区建国南路一段177号)图书馆展演空间、北草坪、联合餐厅展演空间、通信分队展演空间
*本文与台湾生活美学基金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