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王庙号制度由来及命名规则
中华帝王庙号制度由来及命名规则
庙号,是中华文化圈内,对于君主在死后的一生功业评定标准,起源于商代。从商代的严格规制,到魏晋南北朝的泛滥,再到明清的"一帝一元"制度,庙号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中华帝王庙号制度的由来及其命名规则。
庙号,是中华文化圈内,对于君主在死后的一生功业评定标准,起源于商代。大部分人以为第一个拥有庙号的帝王是商王汤(太祖),其实汤只是第一个在位获得庙号的帝王。在商尚未代夏之时的商部落首领“亥”(王亥),后世被商王追尊为“高祖”,称为“高祖亥”,这才是第一个获得庙号的“君主”。
庙号,在很长时期内,授予先代帝王都是很严格、很慎重的。除非是创立国家、或者对国家立有大功,值得后世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帝),才会特别追上庙号,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永远于太庙中单独立庙祭祀。而其余先王,在立庙数代之后(一般是七至九代),太庙中先王(帝)庙达到一个最高数量,就要毁去他的单独庙,在太庙内另外合并祭祀。这一规制称之为“祧”,“其考虑的是:诸先王庙都留下,会导致太庙内诸家王庙越来越多,后世子孙祭祀,繁琐不说,礼制上也不严肃。所以最初的庙号制度就事先预设了太庙单独立庙帝王的数量,以便于后世祭祀。上的困难。
庙号最初于商代创立时,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整个商代十七代三十位商王,包括追尊的,也只有七人获得庙号,商太庙内规制严整、肃穆有序,实为后世王朝庙号制度楷模。
周武王灭商后,没有延用商的庙号制度,而是以“谥号”代替。所以周天子只有有谥号而无庙号。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华夏,建立秦朝。在帝王死后称谓上,始皇帝因庙号、谥号都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所以一同废止,所以自周到秦,庙号制度废止近千年。
汉高帝刘邦于秦末乱世崛起,最终击败霸王,建立大汉。在建立汉朝制度时,重新设立“庙号”、“谥号”制度,因本篇不涉及“谥号”的探讨,所以从略。主要论述“庙号”。
刘邦死后,嗣皇帝刘盈及群臣根据“祖有功、宗有德”的评定制度,给刘邦上庙号“太祖”(后世所传,刘邦的“汉高祖”称谓,其实是司马迁史记一家之言。不过因为史记影响太大,所以后世刘邦的庙号几乎被“高祖”代替。实际上,刘邦的庙号是太祖)。
刘邦作为大汉的创立者,“太祖”庙号实至名归。之后,惠帝刘盈因母族原因,且身后继嗣者都被清除,所以只有“孝惠”的谥号,而没有庙号。
继立的孝文帝刘恒,被上庙号“太宗”,根据他生前的功业,和恢复汉室稳定、社会发展的贡献,太宗庙号,也是恰如起份的。
之后,孝武帝刘彻的“世宗”、孝宣帝刘询的“中宗”、乃至孝元帝刘奭的“高宗”、孝成帝刘鹜的“统宗”、孝平帝刘衎的“元宗”,都是依据的“祖宗功德”制度来授予的。当然,有无功德,后世自有公论,所以,刘奭、刘鹜、刘衎的庙号,在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后,均被废除。
整个西汉,有庙号的皇帝只有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四人。
东汉,光武帝刘秀授庙号“世祖”、孝明帝刘庄“显宗”、孝章帝刘炟“肃宗”,另外,孝安帝刘祜的“恭宗”、孝顺帝刘保的“敬宗”、孝桓帝刘志的“威宗”,统统在董卓当权时被废除。之后曹操掌控汉室后,也没有恢复,想必也觉得董卓废除得对。
两汉四百年,正式非正式皇帝二十九人,最终获得庙号的也只有区区七人。汉朝庙号制度严格遵循商朝,严肃规整、礼仪有度,确实是后世王朝榜样。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制度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除了亡国皇帝、或者政变中下台、被杀的皇帝,几乎人人都有庙号,而且被授予“祖”庙。实在是太不严谨。
除了魏晋,其余十六国政权,也有样学样,大量“批发”庙号,其国君主不仅统统有庙号,而且“几无不称祖者”,这就不是严不严谨的事,而是贻笑大方了。
由于这一时期,王朝更迭很快,诸国享国不长,皇帝数量也少,所以太庙里面几乎可以忽略单独立庙过多问题。一般不过四五代人,王朝就灭亡了,太庙也被抄了家,先帝神牌摆放问题也不是问题,或者没有人再考虑这个问题,庙号制度问题没有显现太大难题。
至隋唐,尤其是唐之后,因为另一评定称谓“谥号”,变得越来越长,没法在平常使用,所以简洁的庙号就成为之后朝野称呼过世皇帝的主要方法了。
唐二十一帝,除了武则天及唐隆帝李重茂外,其余个个都有庙号,唐太庙内诸先帝神主简直要打架的地步,人满为患。而这也影响到了后世王朝,此后诸王朝,只要不是废黜皇帝,几乎都有庙号,数岁的幼儿都有(宋端宗、元宁宗),甚至末代皇帝也有(元惠宗、明思宗(怀宗)。庙号制度终于发展到了一个泯然众人、甚至有点庸俗的地步。
一般来说,庙号的字选不同于“谥号”,有着很强烈的“盖棺论定”色彩,但也含有褒贬之意: 太祖、高祖,肯定是建立国家,肇基之人;
太宗,守成有为、发扬光大;
世祖、圣祖、成祖,中兴王朝,甚至改弦易辙,相当于重夺天下;
世宗,守成明主、功业昭昭、同时也有帝系传承偏移的意思;
仁宗、孝宗、睿宗,仁爱孝顺、宽和雍容;圣宗,中兴、有德之主;
哲宗、兴宗、成宗、显宗,守成之君、兼有稳定国家;
肃宗,有中兴之意,未竟全功;
宪宗、宣宗、景宗,承上启下、有功有过;
宁宗,少主见、懦弱胆小;德宗,遇乱、无力、勉力维持;
英宗,多内讧、朝政紊乱,国家不稳。
高宗,王朝令主、却又由盛转衰;
玄宗、真宗、理宗、道宗,为人喜好教法、沉迷其中、玄虚有过;
文宗,文弱无能、掌控不力、王朝转衰;
武宗,偏好武力、游嘻无度;
度宗、定宗、顺宗,过渡君主,少有影响;
穆宗、光宗,在位日短、无有作为;
惠宗,治国无力,国家倾覆、山河残破;
熹宗、宠佞昏庸、不务正业;哀宗、思宗,悲情亡国、无力回天。
等等。
也不能一概而全,总之,庙号制度发展到了宋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给先代皇帝评定功德的最初作用,沦为给皇帝身后上尊号的“平庸、奉承”的形象工程,与“谥号”一样,远远没有了最初的意义。
自明太祖朱元璋起,明清两代皇帝开始了“一帝一元”的制度,基本上只拥有一个年号(除明英宗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清太宗有天聪、崇德两个年号)。所以,后世艺术作品称呼在世皇帝,可以以年号来区别了,而不再犯皇帝在世时,就以谥号、庙号来称呼的原则错误,也算拾遗补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