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的意义:打通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文脉,书法传统不会停滞
书写的意义:打通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文脉,书法传统不会停滞
“书写的意义”展览通过展示传统书法作品和当代艺术作品,探讨了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展览突破了地域限制,广泛吸纳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的华人艺术家,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多元面貌。
书法艺术和文字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与社会、信仰、心灵高度互动。在文化的变革中凸显精神曲线,极具魅力。本次展览将中国现代的书法变革和当代的图像创新并置在一个完整的展示空间里,共同与中国久远的文字和书法传统交互对话,各具风采。打通了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文脉。
吴昌硕《临古碑四屏》
材质|水墨纸本
尺寸|122.5×54cm×4
荣宝斋珍藏
在当代艺术家的选择上,突破了中国大陆地区的单一性,广泛吸纳了来自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艺术家,甚至扩大到了马来西亚的华人艺术家。集中展示了诸如曾灶财、邱振中、冯明秋、徐冰、卜兹、陈育强、刘彦湖、秦风、林天行、阳江组(艺术小组)、周晨、黄文斌、鲁大东、马越君、田卫、刘庆伦、郝世明、何迟、徐沛之、许炯、冯以力、于瑜、袁野等艺术家的近作,这些艺术家大多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青年艺术家。在当代这个板块里,徐冰是最资深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一直保持着独特的创造活力。
齐白石《月圆人寿》
材质|水墨纸本
尺寸|45×136.5cm
荣宝斋珍藏
可以让人们看到当代艺术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生态,凸显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线索,呈现了多元的思想方法和艺术实践,同时体现了通过汉字书写与制作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的生动的视觉地图。其中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是可以充分激发我们关注和省视的学术兴味。
是希望在书法的基础上提供一个更加开放的视野,书写强调的是文字和动作,相较于书法,它没有价值导向,适用于所有以文字作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于右任《藏书纪事诗咏刘位坦》
材质|水墨纸本
尺寸|143.7×37cm
荣宝斋珍藏
书法是书写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建构起来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法的意识,标志了一种艺术门类的成熟,今天我们一般将其理解为笔法、章法、字法等形式原则。虽然强调法,但辩证地理解法是不同时代艺术家的智慧,也是书法绵延发展的关键,意识到法的相对性,或者说意识到不同阶层、身份、思想潮流对于法的作用,对于今天的实践与学术思考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展览呈现的书法作品,创作时间从民国到当代,涉及到碑学、碑帖融合、标准草书、笔法辨析等不同层面的书学观念,其间对于传统资源的发现、误读与创新,都是通过对于法的重构来实现的。
启功《名下余事五言联》
材质|水墨纸本
尺寸|126×29cm×2
在书法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究,我们还会发现,观念和风格呼应着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脉络,经世致用、整理国故、复兴传统文化等时代命题与书法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题目。当然,如果承认书法观念、风格与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意味着书法传统不会停滞,事实上,当代书法的各种新现象和争论也说明了这一点。
饶宗颐《文章议论七言联》
材质|水墨纸本
尺寸|136×33cm×2
换一个视角,当我们从文字以及文字的书写和制作的角度考察当代中国的艺术创作,会发现另外一个丰富且具有活力的景观。这个创作群体有书法家,也有绘画和观念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包括架上、影像、装置和行为。创作意图,有的是针对文词意义指涉的当代文化现象;有的从视觉形式角度在书法甚至文字的传统中发现新的资源,提炼新的审美,与现代主义或者当代审美融汇;也有通过新的表现形式表达对于书法、文字的书写,甚至是文明的特质的反思与解构。这些艺术家并不缺乏对于书法及文化传统的兴趣和认识,但与书法的经典意识不同,他们更加重视自身所处的当代人文情境,也更加自信、自觉地表达自我,思考现实和传统。
孙晓云《刘方平·夜月》
材质|水墨纸本
尺寸|136×34cm
如果说尊重和继承传统是一个文化的基础,那重视和记录当代经验与生命质感,则体现出一个文化的自信。“书写的意义”是“荣宝斋与艺术家”系列的第二次展览,延续了“回顾传统,面向未来”的理念,以书写为契机,希望呈现当代中国艺术的多元生态与文化特征。
曾灶财《六世祖曾子義》
材质|布上水墨
尺寸|320×111cm
*创作时间不详
徐冰《汉字的性格》
材质|数字艺术
时长|13分23秒
年份|2012年
阳江组《过化存神之赵之谦书》
材质|宣纸火烙
尺寸|88x348cm
年份|2003年
鲁大东《悟空》
材质|水墨纸本综合
尺寸|96×60cm
年份|2024年
何迟《临弘一法师书心经》
材质|水墨纸本
尺寸|75×196cm
年份|2020年
于瑜《Not just silk-祈祝-3》
材质|手工抽丝刺绣、绢本设色、镜面
尺寸|120×80cm
年份|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