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杭州西湖,作为中国江南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无疑是塑造西湖文化品格的关键人物。他不仅通过疏浚湖底、修筑苏堤等工程改造了西湖的自然面貌,更以卓越的文学创作赋予西湖独特的文化内涵。
苏轼对西湖基本格局及文化内涵的奠定
北宋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表达不同政治见解而被贬为杭州通判。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再度来杭出任知州时,发现西湖已淤塞过半。他在《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写道:“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这表明苏轼对西湖的改造不仅仅是出于实用目的,更是出于审美的需要。
苏堤
苏轼对西湖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疏浚,并将挖出的葑泥修筑成苏堤,将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两部分。此外,他还设立了三座石塔,不仅有实用功能,也兼顾了审美需求,这三座石塔后来成为了“三潭印月”的雏形。
苏轼不仅从物质层面改造西湖,更为重要的是,他还以如椽大笔,创作了丰富的西湖作品,使西湖不再仅仅是一个自然湖泊,而是赋予了其显著而独特的文化品格,成为西湖文化的奠基人。
苏轼仿照杭州西湖建造了颍州西湖和惠州西湖
苏轼在离开杭州后,无论身在何处,都对西湖念念不忘。他在《怀西湖寄晁美叔》中写道:“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浅深随所得,谁能识其全?”这种对西湖的深情,促使他在贬谪期间仿照杭州西湖建造了颍州西湖和惠州西湖。
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远贬惠州。初见丰湖,他笔下写出的却仍是杭州西湖,他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绍圣二年(1095),苏东坡写《赠县秀》诗,他第一次将丰湖称作西湖。苏轼在惠州三年多的时间里,仿照杭州西湖建造了苏堤和东新桥、西新桥。如今惠州西湖的“十景”中,有“平湖秋月”“花港观鱼”“苏堤玩月”“烟霞柳浪”等与杭州西湖十景相同或相关的景名。
惠州西湖
除了惠州西湖,苏轼还直接影响了颍州西湖的建造。元祐六年(1091)苏轼知颍州,发动万余黄河工筑湖,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出汝阳城向西北,蜿蜒曲折直到西溪。沿堤还修建了三座桥——飞盖桥、望佳桥、宜远桥,形成“三桥烟景”,这与杭州苏堤非常相似。
秦觏评价苏轼在各地修造西湖之事说:“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已无。”杨万里也说他“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不得休”。一句“西湖长”,确立了苏轼评定天下西湖的“权威”地位。清乾隆黄安澜在《西湖苏迹》中说得更直白:“西湖山水之美,藉(东坡)品题而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