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学者研究发现:网恋平台信息越多越易"出局"
港大学者研究发现:网恋平台信息越多越易"出局"
随着情人节的到来,网络恋爱平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香港大学市场学助理教授党矗针对网恋平台信息匹配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偏好差異非常普遍,用户如果执着于"梦中情人"的理想条件,很可能使自己错失真正适合的"真命天子"。同时,平台中的个人信息也并非越多越好,详细的自我介绍反而会令筛选过早出现,降低配对成功率。
研究发现:偏好差异影响匹配成功率
党矗的研究表明,偏好差异是阻碍匹配成功的一大原因。每人心中都有对理想伴侣的定义,例如数据表明,男性普遍偏好身高较自己矮约10公分、年轻貌美的女性,而女性则更偏爱比自己高20公分、有经济实力或价值观契合的男性。这种"最萌身高差"和理想化标准的偏好差异,往往造成双方选择分歧,导致匹配成功率降低。
过多信息反而降低配对成功率
实际上,生活中真正与你携手一生的"真命天子",大多不会符合所有理想条件。所以若平台过度展示理想化信息,就会加剧高标准筛选,忽略实际相容性。
与一般人以为信息越多有助于进行明智选择不同,党矗的研究显示,在网恋平台上过多信息可能会有降低配对成功率的反效果。她解释,当平台中的自我介绍过于详细,用户浏览完整档案时,容易基于一些次要特性过早淘汰潜在的合适对象,例如没养过宠物的女性或会因对方喜欢养宠物而放弃匹配,而实际上她有可能在日后交往过程中逐渐接受甚至喜欢宠物。
倡导分阶段信息披露机制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分阶段信息披露"的建议。党矗指,网恋平台可于初期只展示年齡、所在地與生活目標等基本屬性,讓用戶基於核心條件作選擇,並隨互動深入逐步解鎖更多詳細信息,例如興趣、性格與生活細節,此種設計可有效減少因不重要的細节而错失潜在伴侣的情况,让人們更專注於真正重要的匹配因素。此外,平台还可加入"相容性权重",优先推荐偏好重合度高的对象,而非单纯依赖热门标签,及通过用户注册时询问其重视的特性(如价值观、生活目标等),提升推荐的精准度。
男性倾向于"广撒网",女性则更谨慎
此外,在网恋平台上,男性倾向于"广撒网",发送大量提案,但目标往往与自身条件不符,女性则显得更谨慎,会筛选出小量提案,但一旦选择回复,匹配成功率更高。党矗认为,这种行为模式的性别差异,也值得平台调节其算法,如可针对男性用户帮助他们提高提案质量,减少无效匹配,对女性用户则可优化推荐策略,让她们更快找到符合期待的高质量匹配对象。
年轻人眼中的网恋平台
婚恋观念会随时代而变化,香港文汇报记者访问了几个年轻人,以了解他们对网恋或网恋平台的看法,并谈到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情人节,他们当中有人经网恋平台成功牵手,也有人对网恋有戒心,担心会陷入网恋陷阱。
港大工程学院博士生孙同学认为,通过网恋平台找到真爱是有一定可能的。他在使用网恋平台时,不会要求对方提供太多个人信息,但会较想了解对方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结果、年龄等基本资料,"过多的信息反而会带来焦虑。"
他理想中的情人节,是和所爱的人一起吃饭,互赠礼物,并坦言自己更倾向寻找实际、性格匹配的对像,"因为完美的对象也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不完美。"
港大中国历史研究硕士生林同学认为,如果要通过网恋平台寻找伴侣,资料愈详细愈好,这样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对方是否可以一起走一辈。他透露,自己便是通过网恋平台与女友相识,由于对方提供了详细的个人资料,让他能够深入了解对方,最终决定在一起。
他承認,面對面交流更能感受到對方的肢體語言和情感,增強互動的真實感。他認為網戀缺乏穩定性和真實感,但鑒於自己身邊機會有限,故仍選擇通過網戀平台尋找對象。至於理想的情人節,他較看重儀式感,例如有一束花、一個蛋糕、一頓飯,"最重要的是兩個人一起度過這一天,這樣就足夠了。"
不过,也有学生对网恋平台持保留态度。精算学系二年级生邓同学觉得在网恋平台上找到真爱的机会不高,"不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人,性格和真实样貌都不清楚",而且现在网恋诈骗案层出不穷,难以信任网恋平台。同为精算学系二年级的梁同学则认为,"梦中情人"只是幻想,现实中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的对象。他的理想情人节要求相对简单,就是和喜欢的人吃饭,一起共度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