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守第五经济大省的河南,如何摆脱“富士康依赖症”?
失守第五经济大省的河南,如何摆脱“富士康依赖症”?
2024年,河南省GDP总量为6.36万亿元,同比增长5.1%,再次被四川超越,退居全国第六。与此同时,河南省的出口总额也出现了下滑。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河南省如何摆脱对富士康的过度依赖,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富士康对河南经济的影响
过去十年,富士康一直是河南的产业王牌。河南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2018年,富士康在豫企业进出口总额达到河南省的61.5%,实为外贸“顶梁柱”。然而,七年过去,全球产业链重组与跨国公司再布局,河南开始将目光投向以比亚迪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产业。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回暖,河南的手机出口却出现下滑。郑州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河南出口手机5258.5万部,同比减少8.7%;出口额2084.3亿元,同比下滑13.4%。
《财经》梳理发现,河南经济对富士康的依赖度并未明显减少。郑州航空港数据显示,2021年,富士康科技园产值达到4052.6亿元,是当年郑州GDP的32%,河南GDP的6.9%。致公党郑州航空港支部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富士康板块完成产值5173.4亿元——这是当年郑州GDP的38%,河南GDP的8.7%。另据郑州航空港区数据,2023年该区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5334亿元,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80%以上。
河南经济结构的短板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张耀军指出,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与二产、三产比较起来,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税收贡献弱。河南工业底子较四川三线建设略显薄弱,科技区位优势逊色于安徽,这些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显得相对被动。
从区域协作来看,河南18个地市之间的资源整合能力较弱,郑州作为省会,对各地市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2024年数据显示,郑州GDP总量排名全国城市第16位,下降1位,排在武汉、南京、宁波、天津、青岛、无锡、长沙等城市之后。扈茗指出,郑州的211、985大学数量逊色于合肥、成都。合肥中科大孵化了科大系等龙头企业,在当地已经形成产业气候。而在成都,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大学的理工科技实力也很强。
河南的转型之路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河南省正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23年,河南摸底工业基础后,提出建设“7+28”链群,打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先进超硬材料等28个重点产业链。河南正在有意识地重塑全省产业格局。
2021年9月,总投资约50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产业园项目在郑州航空港区铺开建设。2024年,郑州航空港先后开工建设了比亚迪扩产、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比亚迪全球模具中心和全球零部件制造中心等项目。这一次,郑州航空港区正规划建设31.4平方公里国际汽车城,河南省瞄准的是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024年1月,富士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河南)有限公司在郑州航空港注册成立。2024年11月底,在洛阳,宁德时代的首条电芯生产线正式投产。洛阳基地将作为宁德时代全球十三大生产基地中的一员,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各组件的生产与研发。
从产值来看,2024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河南省汽车、电子、装备等主导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河南汽车制造业增长34.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4%。
2024年,河南省“7+28+N”重点产业链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其中,先进计算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尼龙新材料产业链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1.3%、46.1%、29.5%。新的项目接踵而至。不过,距离新兴产业竞争力的真正勃发,尚需时日。
都市圈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
2024年,《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出炉,明确到2027年,培育形成两个至三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一个至两个世界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三个至四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郑州都市圈由与郑州一小时通勤范围内的周边市和县(市、区)共同组成。
对于都市圈核心区,扈茗介绍,郑州航空港位于河南南部,与许昌市接壤,而许昌北部的长葛市是全国百强县,经济活跃,这将有利于扩大郑州航空港区的辐射范围。郑州都市圈将强化郑(港)汴许主引擎作用,推动核心区扩容提质,外圈层城市联动协同。
“根据都市圈规律,会依托交通优势优先打造一些发展轴带,再在轴带上选择重点的城镇来发展。”扈茗表示,郑州都市圈的传统发展轴有两条,北部一条沿黄河的发展轴,跟陇海线基本重合;第二条是沿京广线的通道,也是一条复合性的交通走廊。郑州、洛阳、开封下辖的县,也可优先打造,尝试依靠都市圈来带动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
由此,河南未来产业布局脉络已现。2024年4月,郑州都市圈重点产业带(链)发布——向东,郑开汽车产业带;向西,郑洛新材料产业带、洛济焦高端石化产业带、洛平高端装备产业带;向南,许港精密制造产业带、郑漯现代食品产业带;向北,郑新高技术产业带、郑焦智造产业带……以郑州为核心,八条产业带亦将反哺郑州都市圈发展。
河南科创源头的内核也在强化。目前,河南正在构建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和中原农谷“两城一谷”三足鼎立的功能区。扈茗指出,未来有望形成研发在郑州,中试转化、生产制造在许昌、焦作、新乡等周边城市的科技传导链条。
张耀军、扈茗指出,人口规模和交通枢纽依然是河南不变的优势。河南拥有户籍人口1.15亿,是第一大户籍人口大省。2023年末,河南拥有9815万人常住人口。河南地处中原之中,是铁路空综合交通枢纽。郑州位于京广线和陇海线的交汇点;郑州航空港是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航线开通、货运能力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2023年尽管河南人口流出,郑州的常住人口却新增18万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将长期存在。
郑州正在打造国家消费中心城市。扈茗建议,可借鉴迪拜经验——既是欧亚大陆重要的中转站,也是全球消费地标城市。实际上,上世纪末期,郑州也曾是全国非常繁荣的商业城市。而今不妨重新发挥郑州航空港和铁路的口岸优势、跨境电商优势,重振全国消费中心城市的地位,拓展消费购物空间,积极引入承办国际会议、会展、重要赛事。
张耀军建议,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也可以和西安协作联动。西安隶属于陕西省,但紧邻洛阳,与开封三个城市东西方向连在一条直线上,应该突破行政边界的束缚,形成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经济区域,将资源要素配置到极致状态。河南和陕西如果能以更开放的格局和包容心态携手打造制造业与文旅业,区域内各个城市的边际经济收益将会增加。如人们去西安旅游,也可以顺道去看看洛阳与开封,反之亦然。
“当今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以人口素质和技术水平为决定因素的时代,一改过去靠人的体力而生产的特点。必须靠人的素质和智慧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张耀军指出,河南因此需要完成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转变。有了人才,才会有思想、有资金、有科技,这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此外,河南也需要向东南沿海地区学习、借鉴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以更宽广的胸怀鼓励外流人口及四海宾朋回“老家河南”创业发展。
“一个区域根据自身优势,培育或吸引几家有带动作用的企业,区域经济就发展起来了。如果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错过发展的黄金时代就非常被动。”张耀军想起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郑州,二七广场亚细亚商场的人流摩肩接踵,吸引大量人口前往购物消费,后来的亚细亚商场却没有持续当时的荣光,变得门可罗雀。
张耀军说,随着科技快速迭代升级,城市发展已经处于“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快速轨道上。世界面貌日新月异,产业更替升级也得与时俱进。不过,区域经济水平不能仅由一个季度的GDP数据变动进行判断,更应观察三年、五年、十年之后的面貌。
扈茗则向《财经》强调,未来的河南即使没有富士康,仍有机会引进新产业、更替传统的产业,经济发展的前景依然广阔。——这将由2025年接下的时间进行验证。
本文原文来自大势看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