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醋库巷里的柴园:一座融合教育与园林之美的博物馆
苏州醋库巷里的柴园:一座融合教育与园林之美的博物馆
苏州醋库巷内有一座建于清末的古典园林建筑——柴园,现作为教育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这座占地2650平方米的园林,以其精巧的布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醋库巷里有一处建于清末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初为清道光间潘曾琦宅园,潘曾琦属苏州“贵潘”家族。光绪年间,由浙江上虞柴安圃购得此处后重修扩建,人称“柴园”。建国后柴园被用作民居,也曾作为聋哑学校校舍使用,现为教育博物馆。博物馆展览了古代至现代苏州的教育状况,教育成果等内容,是苏州“百馆之城”中小众博物馆之一。醋库巷为古街巷,宋时在此设监酒厅,筑醋库为储醋之所。现巷内主要为居住区,尚保留多处清及民国建筑。
柴园现占地2650平方米,东宅西园布局。东有门厅、堂楼两进。柴园的大门和门厅体现了苏式民居的特色,不张扬而注重内涵。大门的照壁,增添了宅门的厚重气息。第二进就是中厅,也就是轿厅,原是停轿、下轿的地方,现在是博物馆序厅。第三进大厅是宅园中规格最高的建筑,三开间,进深八界,面积151平方米,顶高7.77米。原本是园主家中举行重要礼仪活动和接待贵宾的场所。
堂楼,是主人全家生活起居之处。堂楼大门正面是普通的石库门,背面则是砖雕门楼,门楼上有怡园主人顾文彬所题“嘉门善祥”额。堂楼又名启道楼,三开间,两层,带东西厢楼。
西面是一个园子,水为中心。水池并不规整,像是自然形成的。东侧有一水榭,西头是一船舫。周边矗立着垒叠成山的湖石,并且环绕着参差不齐的树木。临水设美人靠,可凭栏观鱼赏景。花园南部为鸳鸯厅,面阔三间,南厅扁作,北厅圆作,其廊柱、步柱、柱础甚至家具亦分作方形、圆形,为典型的鸳鸯厅。2014年至2015年重建了花园北部的楠木厅、藏书楼、西厅等建筑,恢复了柴园的原有风貌。
柴园园子虽小,但苏州园林特色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漏窗画舫都在其中,巧妙布局,精致优雅。游人在参观展览的同时领略了苏州小型园林的精致,可谓是将园林建筑融入日常生活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