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人才选拔的有力标杆是什么,“科举”又是如何贯穿古代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人才选拔的有力标杆是什么,“科举”又是如何贯穿古代的?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3327746_121164086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每一种选拔方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其中,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最公平、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方式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才选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隋朝建立科举考试制度之前,不同朝代对于人才的衡量标准也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民以部落的方式聚集在一起。而部落的首领,以及首领带领下的各位部落大臣,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治理社会的人才。

当时,家天下的思想还未形成,所以几乎所有的治理职位都是通过禅让制的方式传承下去的。不管是尧舜禹之间的部落首领之位的禅让制,还是其他重要职位的禅让制,都体现了这一时期选拔人才时以贤能为标准的特点。

当时代来到夏朝,一切就已经不一样了。夏朝彻底消灭了禅让制,世袭制取而代之,儿子可以从父亲手中得到同样的职位和同等的权利。

我们国家这一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称为是世卿世禄制,简单来说,就是父亲死后由儿子继承权利和财产,兄长死后由弟弟继承权利和财产。

相对于整个时代的发展来说,这种人才选拔制度是极不公平的。那些出生在贵族阶层的子弟,几乎把关于国家治理的所有职位都垄断了。

他们中的一些人没有任何才能可言,但他们却掌握着社会的绝大多数话语权。

夏商周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几乎都是世卿世禄制,这也导致到了周朝统治后期,社会矛盾越发加剧。诸侯发生起义,中原地带混乱不堪。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为了逐鹿中原,都会想方设法的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而秦国最后拔得头筹,还得得益于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重新为秦国确立了人才选拔制度,将世卿世禄的选拔方式变成了军功悬赏制度。每一个想要进入核心官僚体系的人,每一个想要掌控社会资源的人,都必须要用自己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军功去换。

不管是家世背景还是人脉资源,在商鞅变法的铁血制度之下都丧失了意义。而这一人才选拔方式,也真正为秦国选到了一批栋梁之材。

在这之后,不同的朝代还流行过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察举制,指的就是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在国家基层行政单位当中的每一位品德廉洁之人,都有可能受到他人的举荐,被中央治者纳入官僚体系当中。

而征辟制,则刚好相反。征辟制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由统治阶层向下去挖掘社会当中的潜在人才。当人才被选中之后,国家也会专门出台一套培训机制。通过考验以后,朝廷命官就实现了更新换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也一度十分流行。这个制度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寒门难出贵子,社会阶级固化十分严重。统治阶级在选拔社会人才时,一定会优先从世家贵族当中选择。底层庶族的人才资源,无法流通到上层阶级当中。

这一制度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弊病,所以在隋朝一统天下之后,九品中正制也就逐渐被废除了。

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就必然要快速建立起来。人才选拔制度的更新换代,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环节。

隋朝的统治阶层认为,面向整个社会的公开考试或许才能选出真正具有政治能力的人才。于是,科举考试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一开始,科举考试制度是由隋文帝杨坚建立的。他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主持了以朝廷名义召开的第一次考试。遍布社会各地的文人学子,参加考试的积极性非常高。

后来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后,他也延续了科举考试制度,并且在隋文帝的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创新。通过这个方式,隋朝果然也选拔出了治理国家的一大批人才。

隋朝末年,虽然社会腐败,民生凋敝,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各界确实人才资源充沛。不管是文人还是武将,都有着改变世界的使命。

唐朝建立之后,科举考试制度同样被保留了下来。李唐皇室早先本就是隋朝的贵族阶级,他们延续隋朝的政治制度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社会制度的改进问题更是被不断重视和推动。

唐朝除了设置文状元之外,还设置了武状元的荣誉。也就是说,不仅文人墨客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出人头地,从小习武之人也拥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每一年的科举考试报名之时,各位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报考文科或者武科的考试。更关键的是,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学子同样也拥有了平等参与考试的机会。

所以如果生活在唐朝,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贵族家庭的子弟和贫民家庭的学子都围绕在同一个老师身边,认真地聆听老师的教诲。

在大街上,从前不出闺门的女孩子也能大大方方地骑在马上,朝着城门外策马奔腾。

唐朝的科举制度,一直处于不断的完善过程当中。多级考试的方式,也是在这一时代成形的。所谓多级考试,指的就是乡试、会试和殿试等不同层级的考试。

这就和我们今天的高考不一样了,高考是一锤定音的考试,但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弥补错误的可能性。最终在殿试里获得状元的那个学子,在之前的乡试和会试中可能并不是第一名。

唐朝之后,宋朝便登上了历史舞台。众所周知,宋朝是一个典型的重文轻武的时代,文人学子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发展得也就更为成熟了。考官想要考察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考生不仅需要具备吟诗作对的能力,还应该具有纵横天下的政治才能储备和气魄。

到元朝统治中原大地时,科举考试制度曾一度迎来过停滞。这是因为元朝尚武,统治者更关注的也是社会成员的身体素质,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参与军事活动的能力。

不过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制度又重新被统治者重视了起来。而随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发展,儒家学说的内容不断僵化,连带着科举考试制度也不断僵化起来。

考生已经不需要在科举考试中展露自己灵活的学习能力和学术才能了,他们只需要死记硬背各种儒家的经史子集,就能够应对考试内容。

到了清朝,这种问题就更为严重了。文字狱,八股文,这些特殊的文化现象,甚至成为了清朝文化界的一个标签。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的科举考试制度,能够选拔出来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有限的。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现象,与人才选拔制度的僵化也是存在一定关系的。

虽然科举考试的弊端随着社会封建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凸显,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科举考试总体来说,对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科举考试制度的优势与影响

科举考试相对于其他人才选拔方式来说,有着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和优势。

首先,科举考试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才选拔制度。不管是刚刚走出学堂的学子还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不管是贵族家庭的孩子还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只要你想,你就能平等地参与到考试当中。

而且,科举考试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文化知识,武功技能,诗词歌赋,治国才能,兵法谋略,在科举考试内容还未全面僵化时,任何一项内容都有可能出现在考生的试卷之上。通过这样的方式选拔出来的人才,一定是具备全方位发展才能的综合人才。

更关键的是,科举考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层级的考试过程中,朝廷都会派出专门的官员来确保考试秩序,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尤其是殿试,皇帝本人会亲自过问,含金量可想而知。

科举考试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统治阶级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面向全国选拔人才,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打破贵族阶级对于社会资源的垄断。在发展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过程当中,皇帝势必要从贵族手中受用权利。从寒门选拔出来的官员,也就成为了皇帝的助手。

他们没有深厚的根基,他们也没有家族提供支持,他们在官僚体系当中行走,最大的倚仗就是皇帝本人。因此,相比起贵族阶级的人来说,他们对皇帝反而会更加忠心耿耿。

综合的人才选拔方式,也能够帮助皇帝不断挖掘社会人才资源。在封建社会的官僚体系当中,每一个职位都能通过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选到合适的就任者,由人才共同构成的官僚体系,其工作效率也会不断增加。

因此对于统治阶级来说,科举考试制度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弊端。从明面上来看,科举考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皇帝吸纳人才。从暗地里来看,科举考试也成为了皇帝本人制约世家贵族的一个手段。

在统治阶级的有意引导之下,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也就成为了人才选拔的一个标杆。它从隋朝开始,贯穿到封建社会的最后。它的发展过程,其实也代表了封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当封建社会消亡时,科举考试制度自然也就走向了终结。

结语

古代社会的人才选拔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综合多种方式来看,只有科举考试制度是相对公平和公正的。

这种特殊的人才选拔方式,为位于社会底层的寒门学子提供了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也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提供了更多制约世家贵族发展的可能性。它的存在,俨然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一道标签。

参考资料:

1.《唐书》

2.《宋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