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超长焦镜头遇上“科学摄影”
当超长焦镜头遇上“科学摄影”
由于超长焦镜头较重,合适的三脚架和云台必不可少。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许多令人震撼的悬日(月)照片,这些照片追求的是将太阳或月亮与某个或多个主体同框。这种摄影形式不仅需要摄影技巧,还需要摄影师对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相关App(如极摄)进行精密的计算和规划,确定最佳的时间和地点,拍摄出令人惊叹的画面。通常,人们可把它称之为“科学摄影”、计算摄影或规划摄影。
“科学摄影”开启了摄影领域的新篇章,这种摄影方式运用GIS数据(电子地图、卫星影像、高程),3D模型,天文和气象知识,结合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实现了对日出日落、银河星空、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的精确模拟。摄影师可以在拍摄前进行全方位的3D模拟。
“科学摄影”的魅力无穷,让人热衷且痴迷。若想科学地实践一场“科学摄影”,可以参考以下6个步骤:首先是拍前规划,确定拍摄主体并模拟构图;其次是拍前准备,实地考察机位并解决遮挡问题;第三是天气观测,判断云量和空气质量;第四是设备选择,优先考虑使用超长焦镜头;第五是根据不同场景调整设置拍摄参数;最后是后期制作,通过堆栈和蒙版等方式处理照片。
拍前规划
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吸引人的拍摄主体,它最好具有独特的外观,如当地的地标、著名古建筑或特色建筑。这些建筑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使他们愿意驻足观赏。
通常,我们可以选择以下拍摄目标:
高大建筑:如上海中心大厦、北京“中国尊”、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等。
古建筑:如杭州雷峰塔、南京阅江楼、武汉黄鹤楼、北京北海白塔等。
特色建筑:如舟山南海观音、珠海爱情守护塔、天津之眼摩天轮等。
选定拍摄目标后,我们应使用规划软件进行预先模拟构图。以极摄App为例,打开App后,在规划模块中设定拍摄对象和拍摄时间,然后开启日月对象投影功能。在投影线上,根据卫星影像初步判断遮挡情况,并设定日月出或落的拍摄机位。最后,进入取景框进行微调,以确定最终的画面构图。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迅速完成前期规划。
拍前准备
完成线上规划后,进行实地踩点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需要提前到达拍摄机位,以确保解决以下3个核心问题:1.检查机位是否可达;2.确认机位与拍摄对象之间是否存在遮挡;3.核实机位在现实中的位置与App中卫星影像的位置是否匹配,以及机位离地高度,并最终确定画面构图。
天气观测
在摄影中,天气条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云量和空气质量,它们会直接影响拍摄计划。
为了准确判断云况,我们需要借助天气观测软件,分析拍摄当天日出或月出、日落或月落时段的云量和云距。同时,要评估云层是否会遮挡太阳或月亮的光线。如果确定没有遮挡,那么拍摄计划已经成功了大半。
空气质量对拍摄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AQI指数来评估机位和拍摄对象所在位置的空气状况:当AQI低于50时,意味着空气质量极佳,我们通常称之为“水晶天”,此时可以尝试70-100公里的拍摄距离;AQI介于50至80之间,表示空气质量良好,适合30-60公里的拍摄;AQI在80至120之间,则表明空气质量一般,可以尝试10-20公里的拍摄;若AQI超过150,表明空气质量较差,建议放弃拍摄计划。
设备选择
在“科学摄影”中,正确的设备选择至关重要。机身方面,如果只需拍摄静态照片,对相机的宽容度要求并不高,但若要兼顾延时摄影,则应选择宽容度较高的相机。
在镜头选择上,“科学摄影”与其他摄影最大的区别在于对焦距的需求,超长焦镜头是首选。100-400mm是起步配置,200-600mm则更为常用。此外,600mm定焦、800mm定焦、1200mm定焦镜头可根据具体需求使用。1.4倍和2.0倍增倍镜也是标配,它们可以提供更长的焦距,获得更震撼的画面。
由于超长焦镜头较重,对稳定性要求较高,建议选择管径较大的三脚架,并配合“怪手支架”以增强稳定性。推荐使用齿轮云台,它可以在三个维度上进行精确微调,轻松实现精准构图。
2023年10月2日,摄影师在苏州市天平山拍摄“陆家嘴三件套”日出悬日,两地相距96公里。
2023年3月13日,摄影师在上海市横沙岛拍摄“陆家嘴三件套”日落悬日,两地距离56公里。
建议参数
太阳,作为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拍摄时画面的光比极大,故悬日摄影较多以剪影形式呈现。
而月亮,作为夜空中最亮的天体,画面拥有更适合的光比。为了捕捉到更多的细节,因此对拍摄设备的要求更为严格。在这种情况下,超长焦定焦镜头就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拍摄太阳的关键在于画面中的太阳不会因过曝而呈现出白球状,而是能够看到细节,如太阳黑子。如果目标是单张照片,可以使用包围曝光技术;若是延时摄影,由于拍摄过程中不易调整参数,因此需提前设置好。
拍摄太阳建议使用A挡,采用多重测光模式,光圈设置在F6.3至F11之间,理想值为F8。感光度保持在ISO100至ISO800之间,一般为ISO100,若画面中可能有鸟或飞机等移动对象,可适当提高至ISO640或ISO800。曝光补偿范围为0至-3.0,建议值为-1.0。空气质量的优劣也会影响曝光补偿的选择,需根据现场情况调整:空气质量越差,减少的曝光挡数应越少;空气质量越好,减少的曝光挡数应越多。对于普通相机,最快的快门为1/8000秒。若在此快门下仍出现过曝的情况,应考虑使用高速相机或减光镜。
拍摄月亮的关键在于捕捉到清晰的月面细节,避免画面模糊和过曝。月亮在地平线附近升起或落下时,亮度较弱且呈现红色,随着高度的增加,月亮变得越来越亮。
月亮的拍摄参数较为复杂,需根据白天、蓝调时刻和黑夜三个时段进行调整。蓝调时刻,即日出前30分钟和日落后30分钟,是最理想的拍摄时段。白天时段,除非是水晶天,否则不建议拍摄。而在黑夜时段,尤其是地景未亮灯时,由于光比过大,带月亮的照片通常以剪影形式呈现。
拍摄月亮建议使用M挡,采用多重测光模式。快门至少为1/10秒。ISO设置为AUTO或手动调整。光圈根据环境光线选择,如果拍摄的地景亮灯,拍摄悬月将更为简单,画面也更美观。在保证最低快门和画质的前提下进行曝光调整。当月亮进入画面后,由于其增加的亮度,应适当减少曝光。
在进行日月延时摄影时,选择合适的间隔时间对于捕捉最佳画面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间隔时间建议:对于200mm以下的镜头,建议每4到5秒拍摄一次;对于200mm至400mm的镜头,合适的间隔时间为2到3秒;使用500mm至600mm的镜头时,1到2秒的间隔时间更为适宜;对于600mm及以上的超长焦镜头,最佳间隔时间应为0.5秒。这样的设置可以确保在延时摄影过程中捕捉到日月运动的平滑轨迹。
选定拍摄目标后,使用极摄App进行模拟构图。
后期制作
为了制作“日月串串”照片,我们可以在PS中将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变亮”,并结合蒙版技术,从而获得常见的“日月序列”效果。
对于延时摄影视频的制作,建议首先使用LRTimelapse进行处理,然后导入Lightroom进行色彩和亮度调整,接着使用After Effect添加动态效果,最后在Final Cut Pro中进行剪辑和合成,以完成延时视频的制作。
“科学摄影”的实践就像是一次完美的规划与执行,为了拍到一张梦想中的照片,我们可能需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进行准备。尽管如此,最终能否如愿以偿,仍取决于当天的天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