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书法《立马铭》,张飞的历史形象共有三种,你只知道一种
张飞书法《立马铭》,张飞的历史形象共有三种,你只知道一种
提起张飞,人们往往会想到《三国演义》中那位粗鲁莽撞、暴躁易怒的猛将。然而,历史上的张飞远比小说中的形象更加复杂和立体。他不仅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还是一位擅长书法的文人。本文将从历史、民间和小说三个维度,为您展现一个更加全面的张飞形象。
书法成就:张飞的《立马铭》
在《三国志》中记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曹操命张郃领兵三万进犯巴州。刘备令张飞率卒万人迎击于濛头(今四川渠县)。张飞以少胜多,把名将张郃打得大败而逃。当时他非常高兴,便以石代纸,以矛作笔,在八濛山石壁上刺凿下一通“立马铭”。正文相同的两行隶体大字,以示纪功勉励将士,并羞辱曹军。
由于年代久远,山石裂崩,刻文损毁。光绪七年(1881年),胡升依拓本重新刻碑,并在“立马铭”后附刻一小拓,表达了他对张飞的崇敬之情。
张飞对于书法上的风雅,不说武人难能可贵,就是放在文人身上,也算得一番成就了。
张飞之死:性格决定命运
张飞的死因,是由于他性格造成,换句话来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自作自受”。张飞的性格特点是:“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翻译过来就是演义中的形象:常常鞭打自己的下属,又把他们留在身边任用。
刘备曾多次警告过他:“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但是他丝毫没有将这些话放在心上,最后,果然被下属所杀。
张飞性格决定了他的脾性,脾性又注定了他的一生。他的脾气极端暴躁使张飞成了典型的莽汉,但这种暴躁不是表现在其对下属动不动的鞭打,而是对恶势力的极端痛恨,可小说并没有将它不表现出来。
形象区分:历史、民间与小说的差异
至于“莽张飞”、“猛张飞”的称呼,则来自于《三国演义》小说里的张飞。很多历史评论家把历史人物分成三种形象:一种是历史真正的形象;一种是民间形象;一种是小说形象。倘若有人把小说看成史实,一定会令人啼笑皆非的。
小说形象在此不进行过多赘述;历史形象也只能简单说说他书法上的成就,毕竟世人对他误会太多,岂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在此只能谈一下民间形象。
民间形象以神话传奇为主。在唐宋以前,也就是在《三国演义》没有成书之前,张飞是深受民间喜爱的。此时的张飞性子暴烈,英雄至极,张飞的性格正好与平民百姓的喜怒爱憎是相通的,他嫉恶如仇,不畏权贵,为了百姓怒杀官员,所以在民间被一点一点传奇化。
既然张飞在古时候民间被一点点的神话,那么他的形象也会被赋予传奇性。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容貌。在元代《三国志平话》中是这样对张飞进行描写的:“却说有一人,姓张名飞,字益德,乃燕邦涿郡范阳人也,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这样的描写其实反映出了当时的人们把人比作动物,然后在外貌上进行原始图腾崇拜的心理。
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刘备和张飞首次相见时,刘备回头看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一外貌特征就来自民间传说和平话,旨在突出张飞的勇猛、鲁莽与耿直、豪放,令人望而敬畏。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