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又名补肾地黄丸、补肝肾地黄丸、六味丸、地黄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滋阴补肾方剂。其热性指数为12,寒性指数为10,热/寒比例为1.20,整体偏温。
药材分析
- 熟地黄、山茱萸偏温补,属于方剂中的热性药材。
- 茯苓、泽泻、牡丹皮偏凉或寒,属于方剂中的寒性药材。
- 山药性平,对整体的寒热属性影响较小。
方剂寒热属性分析
从寒热指数来看,热性指数(12)略高于寒性指数(10),表示此方剂整体偏温,但温热的程度并不强烈。六味地黄丸的配伍目的并非峻补壮阳,而是以滋阴为主,兼顾温阳。方中熟地黄大剂量滋补肾阴,山茱萸温补肝肾,两者为君药,是方中热性的主要来源。而茯苓、泽泻、牡丹皮则能制约熟地黄的滋腻之性,防止过于温燥,同时具有利水渗湿、清泻虚热的作用。山药则性平,补益脾阴,有助于滋补药材的吸收。
归经分析
六味地黄丸主要针对肾经虚证,其次是肝经阴虚、心经阴虚和肺经气阴两虚。
- 肾经虚证:方中熟地黄为君药,大补肾阴,山茱萸滋补肝肾,山药补益脾肾,三药合用,共奏滋补肾阴之功,故适用于肾经虚证,尤其适用于肾阴亏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等症。
- 肝经阴虚:方中山茱萸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牡丹皮清泻肝火,两者合用,可缓解肝阴不足引起的目眩、胁痛等症。
- 心经阴虚: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血,牡丹皮清热凉血,可缓解心阴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多梦等症。
- 肺经气阴两虚:方中山药具有补益肺气的作用,熟地黄滋阴养血,可缓解肺经气阴两虚引起的咳嗽、气短、乏力等症。
此外,六味地黄丸对脾经虚证和胃经阴虚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不如上述经络明显。
主治功效
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治疗肾阴虚所致的各种病症,如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等。熟地黄能补益肾阴,使肾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改善上述症状。此外,熟地黄还有润肠通便之效,可改善因肾阴虚引起的便秘。
方剂组成解释
- 茯苓:健脾利湿,利水渗湿,健脾和胃,补脾健运,促进水液代谢,避免滋阴过度而损伤脾胃。
-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清泄心火,凉血止痛,活血化瘀,缓解肾阴虚所致的热症,如口干舌燥、心烦失眠、潮热盗汗等,改善因血瘀引起的腰膝酸痛、头晕目眩等症。
- 山药:滋阴补肾,补脾益肾,滋阴润燥,与六味地黄丸其他药如熟地、山茱萸、泽泻等共同作用,可协同滋阴补肾,改善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等症;健脾益气,补中益气,有利于脾胃的运化,使药物更好地吸收利用,增强药效。
- 山茱萸:补肾固精,补益肝肾,固精缩尿,改善肾精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滑精等症;敛阴止汗,适用于肾阴虚引起的盗汗、自汗等症。
- 熟地黄:滋阴补血,填精益髓,补益肾阴,改善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遗精等症,还有润肠通便之效,可改善因肾阴虚引起的便秘。
- 泽泻:利水渗湿,利水渗湿,改善肾阴虚所致的湿浊内停,帮助水液代谢通畅;滋阴降火,利水渗湿的同时,也能引热下行,达到滋阴降火的效果。
方剂介绍
六味地黄丸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热门方剂,从Google trend的趋势来看,这是极少数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搜索的中药方剂,可见运用且知道的人非常多,现代的药理研究更是丰富。
“六味地黄丸”可以说是“滋阴补肾”的经典核心方剂,主治“肾阴虚证”,是为肾阴亏损,兼有虚火内扰之证而设计,以“滋阴补肾”立法,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
主要症状是: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糖尿病、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咽喉痛、牙齿动摇、脚跟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为什么补肾?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所以“肾阴不足”不仅在所有阴虚症状之中最严重,也常常变化出各种复杂症状,所以古人说“五脏之伤,肾为最重”。
由于“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当肾阴不足,精亏髓少时,骨失所养所以出现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脑为髓之海,肾阴亏损时髓海空虚,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目眩。
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出现耳鸣耳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阴虚损,水不制火而相火内扰则遗精。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时骨蒸潮热、消渴、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古人发现小儿出生后囟门久不闭合,也是肾虚生骨迟缓所造成。
本证表现虽然症状繁杂,但均不出“肾虚精亏,虚火内扰”这一基本原因,以阴虚为本,火动为标。
方中重用熟地黄,味甘纯阴,主人肾经,长于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本方之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牡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既然补为什么还要泻?龚居中在《红炉点雪》提到:“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因此适合久服。
六味地黄丸是北宋儿科名家钱乙将《金匮要略》的肾气丸,移除“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黄丸”,余药及其用量比例仍悉遵原方。
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提到:“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本方由六味药物组成可以熟地黄为君药,故名“六味地黄丸”。
而后医家又将此方使用范围扩大到成人的肾阴不足证,自此本方逐渐被后世医家广为沿用,成为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凡是“肾经阴精不足,阳无所化,虚火妄动”,都可以用六味地黄丸。
由地黄丸所变化出来的方剂很多,例如: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都气丸等,可 见本方对后世滋补肾阴法的影响之大。
现代运用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心性视网膜炎及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阴虚弱为主者。
传统服药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白沸汤送下。
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本方虽有山药、茯苓之补牌助运,但毕竟熟地味厚溃腻,有碍运化,故脾虚食少以及脾虚泄泻当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
- 熟地含“地黄素、甘露醇、维生素A类”物质,强心、降血糖、利尿。“山药”含“粘液质、淀粉梅(去木换酉)”,能滋亦可降血糖。“山茱萸”含“维生素A、没食子酸、山茱萸咁等,能抑菌、降压、利尿。“茯苓”镇静、滋补、利尿。“丹皮”扩张血管,降压解热,镇静。“泽泻”利尿降压,降血糖,降血脂。
- 抗肿瘤:升高癌细胞内C-AMP含量抑制癌细胞生长,防止肿瘤突变。
- 增强免疫功能:具诱生干扰素的作用。
- 抗低温、抗疲劳、耐缺氧及促皮质激素的作用。
- 抗老化:本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有预防作用,对预防老化和早衰亦有一定作用。
- 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心率失常等作用。六味地黄丸的降压、镇静、去脂、降血糖、利尿,以及改善肾功能等作用,均较显著,可能是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作用,似能引发机体的抗癌能力,以收扶正袪邪之效。
- 保护心脏,抗心律失常:本方能明显缩小缺血大鼠心肌的梗死区,增加灌流区,即能一定程度地阻止或延缓心肌坏死。六味地黄汤的抗心律失常及对肥厚心肌的保护作用均与其抗氧化自由基作用有关。
六味地黄丸的经络型态
“六味地黄丸”可以是“滋阴补肾”的经典核心方剂,主治“肾阴虚证”,更多人运用此方为改善“肝肾亏虚”的基础方,以此方剂为基础作加减,中医在临床运用的频率非常高,代表效果很好。
既然运用的频率非常高,这种经络型态一定是很常见,下图就是40岁以上最常见的一种经络型态之一,果然就是以脾经、肾经膀胱经虚证为主的经络型态,这种经络型态,通常会伴随上半身三焦经与大肠经实证,体内会出现发热的虚火现象。
六位地黄丸的经络模型
有些读者会问,肝经实证为什么还要补肝?这是因为在本方中,肝经能量不足,尤其是在冬天更严重。依照许多会员长期的观察与亲身体验,只要出现这种经络型态,服用各种地黄丸之后都会明显感到舒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验证。本方很适合现代人的体质,可以点选参考这篇文章。
相同名方剂
六味地黄丸,出处:《准绳·女科》卷四。 组成:熟地黄4两,山茱萸肉2两,山药2两,牡丹皮1两5钱,白茯苓1两5钱,泽泻1两,香附米(童便浸3次,炒)1两,蕲艾叶(去筋,醋煮)5钱。 主治:妇人经事不调,即非受孕,纵使受之,亦不全美;肾经虚火致妊娠吐衄。
注意:以上所有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