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文选|缘起中的爱与非爱
法师文选|缘起中的爱与非爱
佛教中的"缘起"思想是其最根本的教义之一,在众多典籍中都有不同的分类与阐释。其中,《摄大乘论》将缘起分为三种:分别自性缘起、爱非爱缘起、受用缘起。本文将重点探讨其中的"爱非爱缘起"概念,揭示其在佛教教义中的重要地位。
《摄论》中的"爱非爱缘起",又名十二支缘起或业感缘起,主要总结了有情众生在三世中的流转因果关系。这种缘起理论强调,在这些流转的因缘法中不存在一个独立不变的"人我"存在。如论中所说:"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这里所指的"可爱的",是由善业所感得的善趣果报;而"不可爱的"则是由恶业所感得的恶趣果报。善恶果报的差别需要借助十二缘起的理论来解释。
具体而言,有情众生能够在善、恶趣中分辨出爱和非爱的种种法,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取舍造业。当遇到可喜之事时,会产生贪取之心;遇到不可喜之事时,则会产生嗔怒之情。这些贪嗔等烦恼会推动身口意三业造作种种善不善业,进而推动十二支缘起在三世中轮转。因此,这种缘起被称为"分别爱非爱缘起"。在这一过程中,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另一支的增上缘,如无明资助产生行,行资助产生识,以此类推。
在唯识学说中,每一法的产生都有其种子,这些种子储存在阿赖耶识中,包含了我们过去无量无边的善、恶业种子。每一个种子都是过去业力的产物,而我们此生的吉凶祸福与这些业力密切相关。当业力只是种子状态时,要感得果报需要念头的滋润。善业感果时需要善的心念滋润,若只有善业种子而没有善念的滋润,善果的条件不成熟,则暂不能感得果报;反之亦然。这充分说明了每一念的重要性,正如古语所说:"一念起风声鹤唳,一念落繁华似锦。"
"爱非爱缘起"作为缘起分类中的一支,通过对善恶果报差别的分别,帮助我们在自身行为上承担起善或恶的责任。这是人生改变的根本原因,也是佛教教义中关于业力与果报的重要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