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灯读史:长信宫灯与汉初风云
观灯读史:长信宫灯与汉初风云
提起“中华第一灯”,非长信宫灯莫属。这件汉代青铜器不仅展示了西汉登峰造极的青铜工艺技术,还揭秘了西汉初年诡谲变幻、暗流汹涌的政治风云。
1968年,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高48厘米,宽24厘米,重15.85千克,灯体为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此灯设计十分巧妙,神态恬静优雅的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颇为美观。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宫灯器身上有九处铭文,共计65个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以及所有者。宫女所持油灯的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仔细观察,其字迹稍嫌潦草,据推断是后来刻上去的。可见,虽叫“长信宫灯”,但“长信”并不是最初的所有者。在宫灯上的其他位置还发现了“阳信家”的铭文,一共有6处,字迹都比较工整,考古学家断定“阳信家”才应该是此灯的第一位主人。
那谁又是“阳信家”呢?各方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类认为是阳信侯刘揭父子;第二类认为是汉武帝姐姐阳信公主;第三类则认为是属于皇太后所居住的长信宫。在这些推论中,由于第一种观点支持的人数较多,论据也相对充分一些,因此一般以此为证。
让我们倒转时间,回到2200年前的西汉初年,一起来探寻这位阳信侯。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后,刘盈即位为帝,太后吕雉开始独掌大权。七年后刘盈忧郁病逝,吕雉先后立太子刘恭、常山王刘义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成为了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吕雉为了强化统治,一边打击诸侯王,一边大封诸吕。她杀掉了赵王刘友、梁王刘恢以及政治上的反对派,追尊父亲吕文为吕宣王,封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培植起了一个强大的吕氏外戚集团。
公元前180年,吕雉病重,期间仍继续巩固吕氏天下。她任命梁王吕产为相国,统领南军,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不久后,吕雉去世,吕氏一门便想要图谋刘氏江山,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骤然激化,酿成了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流血斗争。齐王刘襄带兵西进,发难于外,陈平、周勃智夺兵权,响应于内,随后刘氏诸王群起,最终以皇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诛灭吕氏势力后,群臣为防止重蹈外戚专权的覆辙,认为代王刘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不会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问题,便迎立了刘恒继承帝位,即汉文帝。
在诛杀诸吕的过程中,刘揭先夺取了上将军吕禄兵符,紧闭宫殿大门,拒绝相国吕产带兵进入,后又有拥立刘恒之功,在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被封为阳信侯。十三年后刘揭去世,他的儿子刘中意继承了爵位。刘揭不仅在当时享有封侯赐金的恩宠,后来还被他人作为功臣的标准受到推崇。《汉书·杜周传》记载,汉宣帝在下诏褒扬拥戴他的功臣时说:“后将军赵充国、少府史乐城、大司农田延年功比典客刘揭,皆封侯益上。”可见,刘揭父子的身份地位与这件灯器是相吻合,因此他们作为这些铜器的最初持有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阳信侯家的物件,为何又被刻上了“长信尚浴”的字样呢?宫灯背后还隐藏着什么秘密?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西汉爆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晁错的《削藩策》则是叛乱的导火线。
刘邦称帝后,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不分封子弟的缘故,因此将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分封为王。汉初的同姓诸王国与刘邦血统亲近,起到了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刘邦死后,吕雉立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雉死后,吕姓外戚准备发动政变。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负责长安守卫做内应,约其兄齐王刘襄领兵入关,由刘襄继承帝位。消灭了诸吕后,群臣却舍弃刘襄,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恒无功且以庶子继统就埋下了政治不稳定的隐患。
汉初所封的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汉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汉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不断削弱诸侯国地位。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更加激化,他接受了晁错的《削藩策》,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是宗室元老,也是《削藩策》针对的主要对象。他联合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
为安抚诸王,换取七国罢兵,汉景帝处死了晁错。而居于优势的吴王濞,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之后,汉景帝派周亚夫平叛吴楚,郦寄、栾布出击齐赵,最终通过军事手段才平定了七国之乱。平叛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所引起的矛盾,为汉武帝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继承了阳信侯爵位的刘中意,也参加了此次“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被平定后,他被废黜了爵位,撤销了封地。这件精美的铜灯也被朝廷没收,归长信宫所有。长信宫是西汉时期长乐宫建筑群中一座著名的宫殿,是汉景帝母亲窦太后所居住的地方。后来窦太后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就这样,宫灯转换了主人,从京城长安辗转到了中山侯的封地,最后被窦绾带到了自己的墓葬之中。此灯能做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流传于贵族圈中,并作为珍贵的陪葬品,可见它在当时有多么珍贵。
如今,长信宫灯重现世间,一切早已时过境迁,65字铭文记录的不仅仅是器物的故事,更是汉初的封官赐爵、王权相争。1993年,长信宫灯被确定为国宝级保护文物,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供世人参观欣赏。它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代表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