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黄河成就了郑州 黄土保护了郑州
为什么说黄河成就了郑州 黄土保护了郑州
郑州,这座位于黄河中下游过渡地带的城市,不仅因为其地理位置而成为交通枢纽,更因为黄河和黄土的地质作用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黄河如何成就了郑州,黄土又如何保护了郑州。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是河南省省会所在地,下辖6区5市1县,全市总面积7567平方公里。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郑州属于一个由火车“拉来”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实,郑州也很古老,古老的让现代人几乎忘却了它曾经辉煌的过往……;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还原了许多郑州古都的历史,证实了这里曾经是中国八大古都中历史最古老的都城所在地。
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处景观
黄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黄河、黄土、黄帝、黄种人,还有什么能把中华民族和大自然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俯瞰华夏大地的炎黄二帝塑像
位于黄河中下游过渡地带的郑州,黄河河道在郑州市区的北郊陡然变宽,坡度变缓,桀骜不驯的黄河携带的巨量泥沙开始大量淤积,很快填平了郑州北部与东部曾经的裂谷盆地。并以郑州桃花峪一带为顶点,开启了黄河的北袭海河,南夺淮河缔造黄淮海大平原的进程,为华夏儿女闪亮登场,准备了更广袤的田野沃土。
黄河打鱼归来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示意图(扇形顶点为郑州桃花峪一带)
以黄帝为代表的早期炎黄子孙选择了郑州,繁衍生息在这个地质环境优越的地方,渐渐地中华文明的曙光在这里诞生并开始发扬光大,在后来征服黄河和改造利用黄河等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大禹成为第一个真正读懂黄河的人,他历时13年,采用疏导的办法,完成黄河的首次治水大业。然而,不肯被驯服的黄河,仍然在制造着决堤改道的事,古往今来,广袤的黄淮海大平原上,黄河曾经的故道比比皆是。
大禹治水形象拓片
现在的黄河千里黄河南岸大堤始于郑州北郊的邙山脚下,从这里伊始,黄河在两岸人工大堤的约束下不仅形成了悬河,在这一批坡度平缓的大地上,看似笔直的黄河河道却仍然呈波浪状流动,在其沿岸形成了一系列悬河背景下的黄河险工地段,成为黄河水患的多发地和常发地。
郑州马渡黄河险工
马渡泥马渡康王雕塑景观
新中国成立前的1938年,郑州花园口与中牟赵口的黄河扒口事件地,均位于黄河的悬河外加险工地段上。中牟县东部万滩-赵口-九堡一带突起的沙岗与低洼的河道,呈北西南东方向展布,就是典型的黄河决口扇遗迹,这个决口扇至少包括1723年的十里店决口、1843年九堡决口、1938年的赵口扒口(人为)等三次决口。不仅这些黄河决口的位置受控于泥沙底下隐伏断裂带,就连滚滚的黄河水,同样受控于隐伏的断裂带,向东南方向的淮河流去形成大面积的黄泛区。
中牟赵口黄河决口泛滥形成的沙丘与古河道遗迹(历史影像资料)
由黄土形成的邙山以她脆弱的身躯,以牺牲自身为代价,挡住了黄河对郑州市区的侵害,在有史以来的五千年间黄河向南侵蚀邙山至少1500米。这里,曾经的“鸿沟”引水口、“傲仓”不见了踪影,“汉霸二王城”、“成皋古城”、“虎牢关”等著名的历史遗迹已经侵蚀殆尽。
科普图解汉霸二王城遗址
从地质历史的角度看,郑州如果没有邙山,也会象古都开封一样,被黄河不知道吞噬掉多少次了,保护黄河、保护邙山就是保护我们的郑州家园。
邙山控制着黄河南侵的脚步
大平原上的新郑州
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让我们一起讲好黄河的科学故事!
黄河水陆两用气垫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