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减速机轴承间隙调整方法详解
齿轮减速机轴承间隙调整方法详解
齿轮减速机作为工业生产中的关键传动设备,其性能稳定性和持久性直接影响生产线效率和安全性。轴承间隙作为影响减速机性能的重要因素,其合理调整对于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轴承间隙的基本概念、调整原因、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齿轮减速机轴承间隙的调整要点。
轴承间隙的基本概念
轴承间隙是指轴承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其大小直接影响轴承的运转状态和寿命。根据轴承所处的状态不同,间隙可分为原始间隙、配合间隙和工作间隙。原始间隙是轴承未装配前自由状态下的间隙值;配合间隙是轴承安装到轴和轴承座后的间隙;工作间隙则是轴承工作时的间隙,受内外圈温差和旋转离心力的影响,工作间隙通常大于配合间隙。
调整轴承间隙的原因
齿轮减速机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变化、轴系的热伸长以及零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轴承间隙可能会发生变化。若间隙过大,会导致轴承运转不稳定,产生振动和噪音,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轴承损坏;若间隙过小,则会使轴承受热膨胀后产生紧力,影响轴系的正常运转。因此,定期对齿轮减速机轴承间隙进行调整,是确保其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
轴承间隙的调整方法
齿轮减速机轴系固定方式一般采用轴系两端固定和轴系一端固定、一端游动两种方式。不同固定方式下的轴承间隙调整方法也有所不同。
轴系两端固定方式
在这种结构下,轴承外圈通常采用端盖固定。对于外装式端盖的减速机,其轴承间隙调整方法如下:
确定调整方向:首先,打开减速机的观察孔,观察齿轮的啮合情况,确定轴系移动间隙的方向。通常,若需调整高速轴的间隙,则应将轴系向输入侧移动。
测量轴承移动量:拆下高速轴的闷盖,用深度游标卡尺测出轴承距端盖平面的深度,并记录。然后,用撬杠等工具将轴系向输入侧移动,再次测量闷盖端轴承距端盖平面的深度。两次测量的差值即为轴承移动的量。
加垫片调整:在轴承孔上加上与移动量相等的垫片,然后装上闷盖。装配完成后,轻轻盘动减速机,检查各轴转动是否灵活。若仍有卡阻,可适当减薄垫片厚度,直至减速机各轴转动灵活。
切削加工调整:对于安装于箱体上的轴承端盖,若磨损严重,可进行切削加工,切削深度为轴承移动量或略大于移动量的0.20mm。但需注意,若切削深度大于端盖平面厚度的1/3,则由于端盖太薄,强度减弱,需要重新加工端盖。
对于嵌入式端盖的减速机,其轴承间隙调整主要通过减速机自身的调整端盖来实现。调整时,利用调整端盖上的调整螺栓进行调整。调整完成后,同样需轻轻盘动减速机,检查各轴转动是否灵活。若仍有卡阻,则反复调整,直至减速机各轴转动灵活、无明显轴向窜动。
轴系一端固定、一端游动方式
在这种结构下,轴系一端固定,一端游动,可容许轴系有较大的热伸长。多用于轴承支点跨距较大、温升较高的轴系中。调整时,应把受径向力较小的一端作为游动端,以减少轴向游动时的摩擦力。若两支点的径向力相近,则常选轴伸端作为游动端。调整时,需确保固定端轴承承受轴向力,并通过调整垫片或圆螺母等方式,使游动端轴承保持适量的间隙。
调整轴承间隙的注意事项
以齿轮啮合为依据:调整轴承间隙时,必须以齿轮啮合为依据,确保两齿轮接触斑点、齿侧间隙及齿顶隙符合要求,使减速机转动轻快、灵活。
轴承间隙可调范围:调整轴承间隙时,需确保轴承间隙在可调范围内。若轴承间隙已经处于报废状态,再调整间隙就没有实际意义。
加强检查与维护:加强操作人员及点检人员的责任心,随时检查减速机运行情况。加强检修人员责任心,提高维护检修质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考虑热胀冷缩:在调整轴承间隙时,需考虑轴系的热胀冷缩。通常,可通过加垫片调整,将膨胀间隙和冷缩间隙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防止轴承损坏:在调整过程中,需避免轴承受到过大的冲击或挤压,以防止轴承损坏。同时,需确保轴承座和轴承端盖的配合公差符合要求,避免因配合不当导致轴承损坏。
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以某矿用卷扬机采用的蜗轮蜗杆减速机为例,其蜗杆轴承间隙调整采用嵌入式端盖的调整方式。在调整过程中,首先利用调整端盖上的调整螺栓进行初步调整,然后通过测量和反复调整,确保各轴转动灵活、无明显轴向窜动。经过调整后的减速机,在运行过程中振动和噪音明显降低,运行稳定性显著提高。
结语
齿轮减速机轴承间隙的调整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在调整过程中,需根据减速机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调整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同时,需加强日常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确保减速机的稳定运行。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和维护,可显著提高减速机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