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分析方法:历史行情、板块涨因与配置逻辑
电子行业分析方法:历史行情、板块涨因与配置逻辑
电子行业作为A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和投资逻辑备受关注。本文将从历史行情回顾、板块上涨原因分析以及投资配置逻辑三个方面,为您全面解析电子行业的投资机会。
在申银万国2021年行业分类中,电子行业包括半导体、元件、光学光电子、消费电子、电子化学品Ⅱ、其他电子Ⅱ六个二级行业。
行情回顾
自2009年起,电子指数相对收益稳步持续,共在2009-2010、2013-2014、2015-2017年、2019-2021年有四次较大的上升趋势。在2009-2018年漫长时间内,苹果是A股电子行业的市场舆情中心,智能手机是A股电子行业的最核心主线。
指数行情
申万电子指数和申万A股指数走势相似,但是波动幅度相差较大。在2005年大牛市启动后,电子行业指数明显弱于申万A股指数,这种差距在2007年最高点附近时表现最为明显。2009年后这种差距有所减小,到2019-2021年电子指数已明显强于申万A股指数。
典型行情
回顾历史,申万电子指数在2009年前基本未能获得相对收益,而是相对收益持续向下。自2009年起,电子指数相对收益稳步持续,共在2009-2010、2013-2014、2015-2017年、2019-2021年有四次较大的上升趋势。
2009年8月-2010年12月,消费电子和安防表现出色。期间受苹果2009年与2010年推出的2代智能手机iPhone3GS与iPhone4销量均大幅上升影响,莱宝高科、歌尔股份、德赛电池等苹果供应商涨幅均在1倍以上。
2013年2月-2014年2月,LED与消费电子表现出色。2013-2014年,国内LED行业规模增速分别为34%和36%,增速持续提升。在行业的高景气度下,LED产业链的洲明科技、聚飞科技、东山精密等个股涨幅超过150%。同时,2014年苹果iPhone6系列手机销量达2.22亿部,为苹果历史最高,且可穿戴设备进入成长期,也导致奋达科技、丹邦科技、欧菲光等消费电子产业链个股表现出色。
2015年1月-2017年11月,大市值股和消费电子表现出色。在2015年股灾后,市场风格切换向价值投资,海康威视、三安光电、大族激光等电子行业大市值股估值出现明显提升。另一方面,2017年为iPhone10周年,市场预期创新力度较高,给立讯精密、信维通信、欧菲光等消费电子模组企业带来局部性机会。
2019年1月-2020年7月,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消费电子表现出色。2018.12.06华为CFO孟晚舟被捕的消息曝光,全球舆论迅速引爆。芯片被美国断供,让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等个股持续飙升,诞生了韦尔股份、圣邦股份等十倍牛股。同时,2019年2月首款三星和华为5G手机联袂发布,2019年是5G手机元年,5G手机渗透率快速上升,带动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十倍牛股。另外,随着智能电动车的量产,汽车电子也迅速成为A股市场热点。
年收益率
2000-2021年,申万电子指数在2000年、2004年、2007年、2009-2010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2021年共11个年份取得了超额收益。历史年度超额收益最高为2009年的65.2%,历年超额收益整体相对较高。
成分股变化
电子行业总市值占比先下降后增长,2007年达到最低。此后,总市值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21.12.31电子行业总市值占比为6.8%,在31个一级子行业排名第五。
电子行业2006年前成分股较少,2006成分股占比为3.6%。此后,成分股数量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21.12.31电子行业成分股数量占比为6.7%,在31个一级子行业排名第四。
板块涨因
电子行业新赛道与新产品步入成长期,是电子行业板块行情的核心动因。电子行业子赛道众多,产品繁杂。在此仅梳理消费电子的基本面成长逻辑。
1990年代以来,消费电子大致五年一个周期(如下表)。当前,智能手机时代的成长期已经过去,ALOT已开启新的消费电子创新周期。
在2007年之前,中国大陆电子行业基本上没有太多存在感。在PC机时代,大陆电子公司在主板、内存、显卡、硬盘、处理器、液晶屏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的积累,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在半导体领域,差距更是以几十年来计。此时在A股上市的主流电子公司,仍然是生益科技、法拉电子等给家电行业配套的零部件公司。
功能手机时代仍是如此,以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为例:一部Nokia手机包括300~400个零部件,蛋糕基本上被三星、三洋等厂商所瓜分,国内零部件厂商能挤进去的微乎其微。当时绝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都没有立足于发展生产、研发、设计等方面的竞争力,国产零部件厂商同样没有发展空间。
转折点发生在2007年,苹果用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智能手机”时代来临。2007年第一代iPhone仅卖出139万台,2008年飙升为1163万部,2009年增至2073万部。智能手机开始急速地重塑全球电子产业链格局。
2009年,莱宝高科切入苹果供应链(虽然后来又被踢了出来),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中国电子零配件企业开始突飞猛进。随后,一大批企业如歌尔/瑞声(声学)、安洁科技(功能材料)、蓝思科技(盖板玻璃)、信维通信(天线)、立讯精密(连接器)、德赛/欣旺达(电池)、欧菲光(摄像头)等陆续进入苹果产业链,全球电子产业链迅速向中国大陆转移。到2018年,苹果在全球共766家供应商,中国大陆地区的供应商高达346家,位居全球第一(核心供应商比例会小一些)。
这跟苹果的扶持也不无关系。2013年后,苹果开始有意扶持大陆供应商,来制衡台湾供应链。这批大陆公司成长起来之后,对国产手机的创新帮助巨大。随后,国产手机品牌如华为、小米、OPPO、vivo等迅速攻城略地,又带动了整个中国电子产业链的崛起。
而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联通将iPhone3GS正式引入中国,苹果主题概念开始在市场中出现。2010年iPhone4销售火爆,正式拉开苹果产业链长达十余年的投资机会。至此,每次一有苹果重大创新的消息,下游产业链的公司都可能成为了炒作资金青睐的对象,苹果已成为A股科技股的市场舆情中心。而2018年孟晚舟事件后,华为与各级政府掀起国产化浪潮,华为成为A股科技股的舆情中心。
当然,在智能手机产业链之外,中国大陆的电子公司还陆续在面板、LED、PCB等领域获得了突破,形成多头并进的局面。当然,当前国内电子最大短板仍在于半导体。也正是在中美贸易战意识到这一点,中国政府开始巨资投向半导体,A股芯片企业也在中国科创板开启后迅速增加。
在这种崛起的浪潮下,A股电子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值,从2005年底的660亿,飙涨到2021年底的接近5.8万亿,一批上涨5倍、10倍、20倍甚至100倍的牛股不断涌现。中国电子行业长期被山寨机和富士康所塑造的低端形象,已经在慢慢融化。
配置逻辑
科技股的三大观察维度,即:技术创新、产业周期、股票市场(如下表)。于电子行业而言:当技术创新处于科学期与技术期、产业周期处于初创期,对应股票市场为概念股的主题炒作;当技术创新处于成长期、产业周期处于成长期,对应股票市场为业绩驱动的成长股;当技术创新处于普及期、产业周期处于成熟期,对应股票市场为周期轮回的蓝筹股。
主题型投资,侧重想象力大的新技术主题概念。电子行业常以新技术为主题投资方向,而这些新技术的潜在市场空间一定要大。此时的概念股主题炒作,市场很少关注短期业绩。
成长型投资,侧重渗透率迅速提升的品类,而验证业务进展的最直接因素是业绩兑现。业绩超预期或不达预期,将带来股价大幅变动。
周期型投资,周期性行业景气即将显著好转时,公司业绩将出现极大向上弹性。一般会出现行业性开工率上升,或销售单价上涨等情形。
资料来源:20141017东方证券《电子行业:研究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