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美猴王”六小龄童:从全民偶像到“西霸”,他到底冤不冤?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美猴王”六小龄童:从全民偶像到“西霸”,他到底冤不冤?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4810831_122181502

有些角色是时代的印记,而有些演员则成了角色的代言人。提起“孙悟空”,绝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还是那个在86版《西游记》中抓耳挠腮、灵动非凡的美猴王。而六小龄童,则是这位经典角色的缔造者。这位曾经的“国民偶像”,近年来却深陷舆论泥沼,从“艺术家”到被扣上“西霸”的帽子,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出身于声名赫赫的“猴王世家”。他的父亲章宗义(艺名六龄童),是南方猴戏的宗师,毛主席也曾为他题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家族的辉煌并没有为六小龄童铺平道路,反而带给了他巨大的压力。

命运的转折:哥哥的遗愿

六小龄童原本并不是家族猴戏的继承者,这份重任原属于他的二哥章金星(艺名小六龄童),天赋异禀,年少成名。命运无常,章金星15岁时因白血病离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西游记》的小人书递给弟弟,留下了遗愿:“希望你能代替我,把猴戏发扬光大。”从那一刻起,六小龄童便背负起家族的期望,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艺术之路。

拍《西游记》:用命换来的经典

1982年,央视决定拍摄电视剧《西游记》。为了争取孙悟空这一角色,六小龄童凭借扎实的猴戏功底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从众多戏曲演员中脱颖而出。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考验是在拍摄中的“用命”表演。

正是这些“燃烧生命”的付出,才有了86版《西游记》的传世经典,也让六小龄童塑造的孙悟空成为了几代人心中的“齐天大圣”。成也孙悟空,败也孙悟空——这个角色成就了他,也让他深陷人设的枷锁。

“灵堂卖片”:真相还是断章取义?

2017年,《西游记》导演杨洁去世,六小龄童在悼念现场提到“将杨导未完成的愿望搬上大荧幕”,这一言论被恶意剪辑为“灵堂卖片”,引发舆论爆炸。网友怒斥他“忘恩负义”“消费亡者”。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本是一次对杨洁导演的缅怀,六小龄童提及新片,意在完成杨导生前的遗愿,却被断章取义,造成了极大的误解。

“西霸”标签:艺术坚守还是自负?

六小龄童对其他版本的孙悟空评价颇为苛刻。他曾公开批评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恶搞经典”,直言“孙悟空怎么能和白骨精谈恋爱?”还在大学演讲中模仿《大话西游》的招牌动作,作为“错误示范”。他对其他改编作品(如黄渤版《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林更新版孙悟空)也多有微词。这些言论被部分网友解读为“霸占正统话语权”,甚至被冠以“西霸”的称号。

但换个角度来看,六小龄童的批评或许并非出于自负,而是源于对经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坚守。作为猴戏世家的传承人,他对《西游记》的情感和理解更为深厚,自然无法接受“恶搞”与“戏说”。时代的审美在变,观众的接受度也在变,他的观点未能与时俱进,才导致了与年轻观众间的隔阂。

“消费孙悟空”:艺术初心还是商业化?

近年来,六小龄童频繁出席商业活动,甚至将孙悟空形象延伸到多种商业领域。有人质疑他过度消费这一IP,认为他“只会抱着孙悟空吃老本”。尤其是“将吴承恩故居改成个人展览馆”的传闻,更让他饱受争议。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据圈内人士透露,六小龄童的商业活动大多围绕西游文化展开,他的初衷是通过更多元的形式传承经典。只是,商业化的包装让部分观众对他的诚意产生了质疑。

六小龄童的争议,归根结底是时代审美与个人坚持的冲突。


六小龄童的人生,既是艺术家坚守的缩影,也是娱乐工业变迁的缩影。他的“跌落神坛”,并非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传统文化在商业时代的挣扎与突围。

或许,未来的六小龄童需要更多与年轻观众对话,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他的故事提醒我们:经典需要传承,但也需要与时俱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