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蜂起、辩说争鸣,看百年前的思想交流碰撞
百家蜂起、辩说争鸣,看百年前的思想交流碰撞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被誉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摇篮"。在这里,各派学者云集,展开了一场持续百年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百
家
争
鸣
稷下学宫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有一个思想解放、学术自由、百家蜂起、英才辈出的辉煌时代,这就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助推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就是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一百五十余年间,数以百千计的各国各派学者,云集稷下,交流传播,辩说争鸣,极大地推动了诸子学术的融合、发展、创新、提升,对中国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丨稷下学宫复原图 来源: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
各派并存
齐国统治者礼贤下士,广揽人才,不以好恶而取舍,形成各派学者齐聚稷下,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众先生和众弟子们展开自由辩论,百家争鸣。
画|韦辛夷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作为思想解放运动的策源地和百家争鸣的大舞台,各派学者聚集如云,按照其主要思想倾向可以分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农家、纵横家等学派。
各派学者在稷下相互争鸣、辩难、交流,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相互吸收,渗透融合,每个学派都在稷下获得长足的发展、提升,更是出现了一批思想兼通,学兼各派的学者。
自由争鸣
稷下各学派,政治主张不同,学说各异,齐统治者不以好恶而行褒贬,不在政策上施加限制,只为争鸣创造条件,保证了在各家共存条件下的学术自由争鸣。纵观稷下学术发展,儒、道、阴阳、法家等都曾不同时期在稷下占统治地位,取得相对优势,但都未永久主导稷下论坛。正是稷下各派共同发展,创造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
最经典的辩论有:
壹
王霸之论
所谓“王道”,是依靠道德礼教而实行仁义,经仁义教化征服天下;所谓“霸道”,是仗恃国家实力的强大,来称霸诸侯,武力征服天下。
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明确主张重王道轻霸道。
荀子提倡:“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主张在王霸并容的前提下,以王道为本。
贰
天人之辩
天人之辩,追寻“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辩论。
孟子认为:天道最大,天人合一,"尽心、知性、知天",与现在的唯心主义极为相似。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人是天下最珍贵的。更符合唯物主义的思想。
叁
性善性恶之辩
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
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生也固小人”。他认为,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
告子(告不害)主张“无善无恶论”,他认为人生来就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