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段谷之战:姜维为何在陇右遭遇惨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段谷之战:姜维为何在陇右遭遇惨败?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01A011G500

段谷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与魏国名将邓艾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以姜维的惨败告终,不仅导致蜀军损失惨重,也使得蜀汉失去了在陇右翻盘的最后一线希望。本文将通过对比双方的兵力、将领素质、装备水平等多维度因素,深入分析这场战役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揭示姜维在这场战役中遭遇惨败的深层原因。

蜀汉面临的困境

兵力对比悬殊

在姜维北伐期间,对手曹魏的总体兵力达到了50万人,相比之下蜀汉的总兵力满打满算只有10万。魏军总规模是蜀军的五倍。虽然魏国兵力大部屯于中原,关中仅有不到二十万人。即便如此,魏国兵力依旧远超蜀国。

将领短缺严重

253年,姜维掌权后,能打的将领已经寥寥无几。还能上场一战的还包括廖化、张翼、胡济、傅佥、霍弋、赵广、董厥、罗宪、张嶷等人。关羽张飞的后代关兴、张苞都已死。诸葛瞻当时是个27岁的小年轻,极其缺乏作战经验。可谓严重地青黄不接。

士兵战斗力下滑

诸葛亮在234年去世之后,到姜维执掌蜀军,已经过了二十多年,足足一代人。也就是说诸葛亮时代一名二十多岁的老兵,到了姜维时代已经有了四十多岁,要么脱离一线成为军官,要么就已经解甲归田。而新补充的年轻战士,受姜维北伐规模限制,作战经验极其有限。老兵逐渐流失,而新兵缺乏足够经验,就不难得出蜀军战斗力大幅下滑的结论了。

装备水平处于劣势

诸葛亮北伐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打得异常精彩,靠的就是在武器装备上的降维打击。他发明了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装备,挽救了夷陵之战后精锐损失殆尽的蜀军,让蜀军战斗力在黑科技加持下重回巅峰。但在诸葛亮去世后,这一情况出现改观。魏军痛定思痛,开始花大力气搞武器创新,并培养出了一个领军人物:马均。他尝试复原并改进了诸葛连弩。诸葛连弩一次可以射出十支弩箭,马钧设计的新弩箭据称可以一次性射出五十支之多。此外,马钧还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这些创新被迅速投入实战,在司马懿征讨辽东时大放异彩。与之相比,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军装备鲜有创新。这样一来,魏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已经实现了对蜀军的反超。

姜维的战略选择

面对蜀汉的困境,姜维选择了配合东吴,每当曹魏朝局不稳时发起攻击。250年,曹魏集中兵力进攻东吴,无论从协助盟友还是趁乱偷袭的角度,都有利于蜀军进攻;253年,东关之战,魏军损失惨重,东吴诸葛恪再次伐魏,给了蜀军南北呼应的机会;255年,淮南二叛,毌丘俭集结大军与曹魏开战,曹魏权臣司马师在战斗中意外而亡,此外雍凉都督郭淮病故,接替其的陈泰经验欠缺。趁你病要你命,总有一次会扎到曹魏的要害。这便是以攻代守之策。

果然姜维的策略奏效了,255年姜维取得了洮西之战的胜利。这次胜利犹如一针强心剂,让姜维又燃起了挽救蜀汉的希望。

段谷之战的经过

姜维的计划

姜维迫不及待地想出兵陇西。之前他已经将狄道、河关、临洮等三县的百姓迁往蜀地。然后又歼灭了数万陇右守军。现在陇右空虚,正是扩大战果的最好时机。对此,姜维的对手邓艾也看得十分清楚。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贼有黠数,其来必矣。

邓艾也觉得陇右空虚,而蜀军上下一心,能集中兵力攻击一处。并且更关键的是,姜维可以不考虑补给问题,在南安、陇西,他可以依靠羌人供给的粮食,而一旦突破到祁山,就是大片的麦田。这样看来,姜维的胜算极大。

邓艾的应对

很多人在评价姜维在段谷的失败时,往往认为姜维轻兵突进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姜维因洮上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军覆上邽。其实姜维之所以敢不带辎重,就是如邓艾所言,他一开始是计划到魏军那抢粮。

有人就会问了,既然邓艾都知道意图了,那么姜维为什么还要率轻兵冒险?难道就不能稳一点带上辎重去打吗?事实上,早在诸葛亮北伐时,陇右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要塞体系。而到了姜维北伐时,邓艾还增修了更多的堡垒。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也就是当你带着辎重走大路来到陇右,会发现前面的道路都是一连串的堡垒,不知道拆到猴年马月才拆得干净,你该有多绝望?该怎么办?那就必须走野路子,轻装上道走人迹罕见之处,通过大迂回绕过一些堡垒,直接冲目标而去。所以轻兵是唯一的选择。

姜维不得不进行大迂回

但轻兵有一个缺点,就是必然会缺乏粮草,所到之处必须能够找到补给。所以人们也许会惊讶:为什么邓艾情报会这么准确,每次都会堵在姜维的前方?因为邓艾抓住了姜维缺粮的命门。既然缺粮,那么必定只能往有粮的地方去。如果邓艾将这些有粮的地方都守住,坚清壁野,是不是就能迫使姜维不战自溃啦?如果邓艾这么做,那姜维就算不要辎重,轻装前行都会被邓艾给拿捏住,注定会劳而无功。但姜维又不会轻易放弃。如果就这样退了,洮西之战岂不是白胜利了?下一次还会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呢?

战役的转折

256年七月份,姜维毅然发动北伐,蜀军由钟提向祁山进发。秋,七月,姜维复率众出祁山。不出所料,邓艾对祁山这个补给要地设下了重兵,姜维得知邓艾有防备,便放弃了进攻。姜维转而经过董亭往西攻南安郡。南安郡位置相当重要,它处在陇右诸郡的中间。占领了它,就能阻断关中魏军与陇右、凉州的联系。如果邓艾不去救,那么姜维将南安攻下,就能将陇右拦腰截断。这样就能达成姜维“遮断陇右”的战略目标。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才武,欲诱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这样只要姜维派兵死守南安,然后调兵北上,就能关门打狗清光魏军守军,并进而占领整个陇右。前面说了,邓艾是派重兵防守了祁山,这样拆东墙补西墙,南安兵力必定捉襟见肘,姜维占领南安的把握很大。如果邓艾率大军去救南安呢?那么就中了姜维的围点打援之计。姜维通过进攻南安,就能将邓艾主力从防御工事中引诱出来,两军面对面地较量一场。经过洮西之战后,姜维对蜀军的战斗力颇有信心。这样邓艾救或是不救南安,都会陷入险境之中。姜维刚到陇西就能迅速把握局势,打法果然凌厉凶狠。

邓艾到底是老谋深算,他既没有放弃南安,也没有去救南安。他亲自带兵守在了通往南安路边的武城山。艾据武城山以拒之。在通往南安的半道上设防,说明邓艾有伏击姜维的想法。这就反将了姜维一军:你还敢往南安去吗?对此姜维也心知肚明,他本早想与邓艾主力对决了。择日不如撞日,不如就打一下试试,说不定能够一举将邓艾主力击溃呢?但现实很骨感,姜维还是高估了蜀军的战斗力。维与艾争险不克。这个结果肯定让姜维颇感吃惊。他原以为歼灭数万魏军后,陇右守军来不及补充,战斗力会大幅下滑,不堪一击。可眼前这支新老兵混杂的队伍,怎么还这么能打?!究其原因,可能是邓艾在一年前就分析了敌我优劣,并争取到了关中的增援。也就是说,姜维想靠着一支轻兵收割陇西的计划已经彻底落空了。接下来,是打还是退?蜀军在武城山未能战胜魏军

姜维还不死心,他觉得一定还有机会的。他决定转而进攻上邽。在上邽,蜀军或许还有最后一丝获胜的希望。

最后的决战

其一,攻上邽可解燃眉之急。上邽城外有大片的麦田。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曾经也抢收过上邽之麦,让前来迎战他的司马懿一度陷入粮食危机。如果能袭取上邽,就能解决粮草已不足的问题。

其二,攻上邽可以与援军合围。在出兵之前,姜维就和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好了在上邽会师。这一招可以说是保命之举。因为诸葛亮在卤城之战后,同样也在上邽附近面临缺粮的问题。当时诸葛亮是要求李严及时将军粮送到前线。如果李严按要求赶到,或许诸葛亮便不用撤退,而是能继续肃清陇西之敌,说不定就能实现“跨有凉益”的战略目标。可李严失约,导致诸葛亮最终不得不撤军。姜维同样也和胡济约好,让他由汉中前往上邽。这条路也是姜维的撤退之路。也就是说,即便胡济不抵达上邽,也能在半路上接应姜维安全撤退。姜维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到底有多难。一股悲凉绝望的情绪涌上了他的心头。但这还不算最糟糕的。更让人绝望的消息还在后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姜维本带着大军边打边往汉中方向撤退,已经到达了段谷,可援军的影子都没看到。本就力战不敌,再加上援尽粮绝。蜀军这次彻彻底底地垮了。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

段谷之战后,姜维引咎自贬三级。不靠谱的胡济,后来也被彻底架空,调离了汉中,在敛兵聚谷中被安排驻守汉寿。汉寿是作为后方,在如今四川广元一带。足可见他犯下的错误有多严重。

战役的启示

由段谷之战,我们可以大致得知姜维和邓艾的真实水平。邓艾虽然占据主场之利,且行动力超强、经验丰富,但作战谨慎拘谨,难免有被牵鼻子走的嫌疑。与之对比,姜维视野开阔,多谋善断,能够及时发现并把握战机,打得要灵活得多,甚至几次有望完成围点打援。只是可惜蜀军辉煌不再,即便占据有利态势也难以取胜。而胡济失约,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蜀汉失去了在陇右翻盘的最后一线希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