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儒林外史》:一部清代科举制度下的文人众生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儒林外史》:一部清代科举制度下的文人众生相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394479590_650545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通过对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的描写,展现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众生相。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是研究清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吴敬梓本人在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但随后家道中落,生活困顿。他虽有才华,却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放弃科举之路,转而投身文学创作。这种个人经历使他对科举制度的利弊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些观点也反映在《儒林外史》中。

故事背景

《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明代,但实际上反映的是清代社会现实。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不同命运。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随后,通过周进、范进等人的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精神的摧残。接着,通过蘧公孙、娄公子等官宦之后的描写,展现了附庸风雅之辈的虚伪。最后,通过琴棋书画四大奇人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人在科举制度下的生存智慧。

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

  • 腐儒的典型:如周进、范进,他们为了科举考试耗尽一生,最终精神崩溃。
  • 贪官污吏的典型:如汤奉、王惠,他们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腐败。
  • 八股迷的典型:如马静、鲁编修,他们沉迷于八股文,成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 正面典型:如王冕、杜少卿,他们保持独立人格,不为功名所累。

此外,书中还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假名士、官绅形象以及市井小民等人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

小说主题

《儒林外史》通过对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描写,揭示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精神的摧残,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通过对一些保持独立人格的文人的描写,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卓越的讽刺手法: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悲剧性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讽刺效果。
  • 全新的叙事框架:采用淡化情节与白描手法,真实反映日常生活,塑造人物性格。
  • 人物塑造:通过白描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批判著作,通过对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描写,展现了清代社会的众生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