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汉字之美-美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汉字之美-美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引用
1
来源
1.
http://user.juti.cn:8000/xsglc/2021/0429/c14a14577/page.psp

汉字是以象形为基本特征的文字,其意象结构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内涵,融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为一体,是汉民族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书面符号系统。因而汉字具有独特的文化解读功能。教师带领学生认识汉字特征,进行汉字审美。从汉字的产生、发展、演变分析汉字的美学特征,分析其所蕴涵的感性美、科学美及文化美,进而把握汉字审美教学的人文性特征,突破工具层面,使学生热爱汉字,接受汉字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内核的熏陶与感染,提高人生境界。

活动主题——汉字里的自然之美

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学生分组确定了以下五个子项目,以此为每组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化研究。

(一)天上星河转——天文类

(二)造化钟神秀——地理类

(三)细雨鱼儿出——动物类

(四)感时花溅泪——植物类

(五)秋风吹不尽——季节类

任务要求

文字的审美是贯穿整个语言文字的习得过程的,本案例选择的是中高职阶段的学生作为对象,以确保对象具备中等及以上层次的文字审美能力。具体任务如下:

课内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习者感受汉语的文字形象美;感受汉字意义美(字面义、引申义、文化义、语境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感受汉字的意境美。(图1)

图1 汉字的审美过程

第二,近期目标:学生能够积淀关于汉字的感性材料,加深对汉字审美作用的认识。

第三,远期目标: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汉字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具备一定的汉字审美能力和运用能力,对汉字汉语产生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实施过程

教师在实验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实施以“汉字的自然之美”为主题的项目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内容和进展的需要,有部分学习任务需学生课后完成。以下为具体教学实践过程:

(一)项目选定我们围绕项目的学术严谨性、真实性、可行性等多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考量,并预先思考项目中的任务内容、时间分配、资源配置和保障工作。

项目主题确定是建立在了解与项目相关的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已经获得的资料展开讨论,在众多建议中寻找最具可行性的建议。在达成共识之后,为保证拟定的项目主题的可行性,学生还需听取项目指导教师、专业课老师、计算机老师、家长甚至行业专家等的建议,以最终确定项目。

(二)项目规划

学生对项目的目标和最终成果的清晰认识是制定项目计划的基础。为避免学生自行制定计划的盲目性,教师预先为学生制定了一个“预设计划书”(表2),交由学生参照,继而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制定本组的活动计划。之后,学生先进行分组并确定项目组长,小组一般由5~6人组成,以自身的能力状况为依据进行合理搭配。教师指导学生制定个性计划并讨论计划的可行性,最终各组确定组内“项目计划书”。

表2 预设计划书

项目阶段
活动内容
完成任务
成果展现形式
学时安排
走进“汉字的自然之美”
1.资料的搜集、整理
2.“汉字自然之美”主题学习
1.查找有关“汉字自然之美”的相关资料
2.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3.确定小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向:天文类、地理类、动物类、植物类、季节类
1.汉字资料卡
2.本组研究方向计划书
3
探究“汉字的自然之美”
1.完成研究报告
2.宣传品的准备
1.根据各小组研究方向完成各自研究包含:形象美、结构美、意义美、文化义美、引申义美、语境义美、情感美
2.宣传展板设计和制作
1.完成研究报告
2.完成宣传展板
4
研究成果汇报
展示宣传展板
展板解说,包含设计理念和汉字之美之“美在何处”
1.展板设计PPT
2.解说词
2
项目总结
总结
项目总结
1.总结
2.即席发言
1

(三)项目实施

在项目实施前,首先围绕项目计划,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问题意识,明确研究方向等环节入手为学生理清项目的实施步骤,并将步骤细化到每一个子项目中去,制定“预设流程表”(表3)。每一位成员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方式,按照“项目流程表”的程序和步骤实施项目。

表3 预设流程表

母项目
项目阶段
子项目
实施步骤
汉字的自然之美
项目选定
1.根据教师给出的选题展开讨论,采用“头脑风暴法”搜集意见,专人负责做好记录。
2.对讨论结果做出可行性分析,对活动开展的目的和途径等做出必要修正。
3.正式确定项目。
项目规划
1.根据能力状况建立5~6人学习小组,确立组长。
2.分组搜集资料,了解“汉字里的自然之美”相关知识。
3.各组根据教师出示的“预设计划书”,明确活动内容及目标。
4. 以小组为单位制订组内“项目计划书”,明确项目时间安排及具体的活动分工。
项目实施
走进『汉字的自然之美』
资料搜集
1.各组拟定本组信息搜集的关键词,如“天文类”“地理类”“动物类”“植物类”“季节类”等。
2.分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有关“汉字里的自然之美”的典籍。每组挑选出2~3个汉字例子并汇总。
主题学习
1.分组从相关报刊、网络和专业人士处采集相关信息,注意避免单一渠道,尽量拓展信息的来源。
2.组内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研读(包括此字的《说文解字》、相关的古代诗词、古代神话传说等),说明推荐理由。
3.组内对获取的资料进行鉴别、选择、分析和整合,将无序的信息围绕中心有机地组合起来,注意条理性、系统性。在此基础上制作“汉字资料卡”。
4.组间通过PPT展示进行“汉字资料卡”交流并完成此次子项目的评价。
探究『汉字的自然之美』
完成研究报告
1.分组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获取汉字形象美、结构美、意义美、文化义美、引申义美、语境义美、情感美等方面的资料(可表现为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
2.各组对本组搜集的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和归纳,完成一份“汉字的自然之美”研究报告,并选出代表做好组间交流的准备。
3.组间进行研究报告的交流并完成此次子项目的评价。
宣传展板的制作
1.学生了解展示环节的评价要素(展板的文字编写、版面设计,讲解学生的言语表达、仪表形象等),做好评价准备。
2.完成宣传展板的制作。
成果汇报
模拟情境,分组展示并模拟讲解宣传展板,回答同学和教师的现场提问。组内、组间对成果汇报环节的表现作出口头和书面评价。
项目总结
1.每组派1~2名代表即席发言,总结此次项目活动的经验和教训。
2.回顾项目完成过程,课后完成项目小组总结和个人总结。

反思总结

本次教学实验的顺利实施验证了在美育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教学改革和创新积累了一些应用经验。在实施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次活动案例进行反思,为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

(一)成功的经验

1.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基于项目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活动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体现出“教师主导”的新课改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从确立项目开始,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成果展示(图4),都显示出一种主动性,自主构建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提升了教学效果。在活动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活动形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等都改变了中高职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图4 学生制作的“季节”汉字资料卡

2.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有效促进了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

基于项目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体现了项目框架下知识的整合,还体现出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美育课程、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在项目任务里,学生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置身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之中,交流不再勉强羞涩,阅读不再被迫而为,绘画不再枯燥无味……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在活动中,学生的职业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均能得到有效提升。这些均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活动经验,成果较为粗略

本次项目教学是学生进入中职以来的第一学期实施的。他们因大部分来自农村,在之前的学段里基本没有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历,往往缺乏活动经验。具体表现在选项过程中常常会选择一些过大过空、难以驾驭的任务;在资料查找筛选阶段往往偏向于到网络上复制粘贴,途径单一且缺乏个人的思考;在成果制作环节容易出现模仿网络资源或班级同学成果的现象,独创性作品较少。

2.学生学习基础有别,参与程度不一

虽然项目教学实施之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投入的程度明显参差不齐,有部分同学承担的只是一些简单任务,达不到能力锻炼的目标,更有个别同学甚至不愿意承担组内分配的任务。究其原因,与学生本身的基础有关,有些同学较为自信,又善于与人交流,任务往往会集中到此类同学的身上。而有些同学能力明显不如其他人,他们虽然也被分派了任务,但因是小组合作,这部分同学容易形成“反正有其他人顶着”的思维,失去了很多训练的机会。

教学改革和创新积累了一些应用经验。在实施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次活动案例进行反思,为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