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古代用贝壳做货币,都是从哪里来的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古代用贝壳做货币,都是从哪里来的
古人用贝壳做货币,那么为什么没有人去海边捡贝壳花呢?我们知道在古时,人们最早是用贝壳来充当货币进行交易的,可是在海边随处可见的贝壳为什么能够用作货币,难道古人想要发家致富只能去海边捡贝壳就行了吗?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古代的货币,贝币。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来了解一下贝壳是在什么时候被用作货币的。
根据记录贝壳被用作货币是在夏朝时,到了商代推广开来,因为商族原来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大概位于现在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这交界处的一部分在往东边一点便是沿海的部落来夷与怀夷,他们平时就有用贝壳来装饰的习惯,而中原的其他部落也非常喜欢漂亮的贝壳,愿意用其他物品来交换贝壳,于是有些商族人就会不远万里去海边捡取贝壳,换来物资,壮大部落,相信您这么一听,似乎觉得可以随时去海边捡贝壳,让自己一夜暴富,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决定的。
贝壳作为货币的使用,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经济逻辑。首先,虽然海边的贝壳看似唾手可得,但并不是所有贝壳都适合用作货币。古代常用的贝币主要是海贝,尤其是产自南海的“货贝”。这些贝类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不是随便就能捡到的。其次,贝壳作为货币需要经过一定的加工和筛选,比如打磨、钻孔等,这增加了其制作成本。最后,贝壳货币的使用还涉及到信用和认可度的问题。在古代,只有被广泛认可的贝壳才能作为货币流通,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市场培育过程。
此外,贝壳货币的使用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贸易网络和经济交流。商族人从海边获取贝壳,再将其运送到内陆地区进行交易,这实际上是一种早期的长途贸易活动。这种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总之,贝壳作为古代货币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涉及经济、文化、技术等多个层面。通过研究贝壳货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贸易活动,也能更深入地认识人类货币发展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