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道德经》第73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道德经》第73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0/06/70036113_1146417170.shtml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本文将为您解读《道德经》第73章的内容,通过原文、注释、译文和解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历史故事,为您展现这些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chǎn**)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释】

(1) 杀:死。
(2) 或:有的。
(3) 恶:不喜欢。
(4) 天之道:非常完美的大道。
(5) 繟然:坦白相告。繟,缓慢。
(6) 谋:谋略。
(7) 恢恢:广大的样子。
(8) 失:遗漏。

【译文】

勇于表现刚强(胆大妄为)者易于送命,勇于表现柔弱(不敢逞强)者反而能够保全。此两者都是勇气,有的得利,有的受害。都是天意,谁知道其中的缘故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

天道(自然)的规律是:不与万物相争而善于取胜,不与万物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万物而时至自来,宽缓从容而善于筹划安排。天道(自然)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法网一样,虽然网孔宽疏,但却从不漏失。

【解读】

本章老子再次提出警告:应知进知退,不可恃勇妄为。告诫统治者妄为妄争是祸患的根源。真正的得道之人会顺应自然,凡事依道而行。阐明了切莫有勇无谋、冒险冲动。

此章为修清静自然工夫,无为至玄底大道。勇者有三:有血气者,有强暴者,有果断者,此世之勇也。惟修真之勇,割爱坚固是也。勇于敢,则身心为利名所牵;命故杀矣,先天尽矣,三宝耗矣,真元死矣,故杀。虽勇未坚,谓之勇于敢则杀。心静而空,意绝而忘,情欲断而无。常存柔弱中和,无世尘所染,戒慎恐惧之心。常常清静虚无,与天同体,则真元来朝,一气周流,无毫发所染,湛寂自然。任二气流通,日月共照,其道乃得,勇于不敢者此也。天地坏而真灵不崩,世世长存,谓之活也。内清真朝,内静气固,清静养神,灵虚死心,谓之活也。只有性存,命来固蒂,谓之活也。

言其利则杀,故害。天之所恶,盗其至宝,而不同天行事。天之所恶,风也、云也,迷乎宇宙而不清。天之所恶雷也、电也,震乎而不宁。言人之好动而不善静,易迷而难清,此天之所恶也。天者,我灵也。意取耗其真,心存耗其精,息通耗其气,内运耗其神。如此者,我之真灵所恶也。天即我真也,我之真,精一纯粹,孰能知此者?孰能知此故?孰能知天恶?好动务有者,勇于敢也,故天恶之而杀。清静自然,笃慎谦柔,中和之勇。勇于不敢者,故天不恶而活。勇于敢者,易进而不成。勇于不敢者,难进而易就。是以圣人犹难之,何也?圣人体天合道,清虚混元。故似天道,不争而善胜。胜者,起也,至宝来而天下暗迷。则气即混沌不分,二气交合,成为太极五行运动而有,归于虚无而成无极。与道合真,湛然常寂。

天道不争而善胜,不争即不言也。不言而善行,不取其意,不用其心而真气合一,自然来矣。是以圣人犹此之难,故不谋于有,不谋于心,不谋于意;而谋于湛寂杳然,混然一体,不知其道,不知其玄。而天网恢恢者,恢恢者死心之谓也。天者,我也,网者,昏默无主之谓也。疎者,忘物忘形之谓也。物形既忘,而真心不失。我之真,昏默不醒,形物不分。不失真性常存,真心了然至道。何杀之有?何恶之有?何争、何言、何取?而谋之故无利而害不生,以此常活,谓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之勇也。

天命可畏,报应昭然,教人不可轻忽也。勇者,决定之志也。敢者,不计利害而决于为也。况天道好谦而恶盈,与善而恶恶。孔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由此观之,生存而仁害,虽生亦死。身灭而仁成,虽死亦生。斯则蹠非寿,颜非夭矣。此乃天道所以然之妙,而非世人所易知。是以圣人于此犹难之,不敢轻忽,而敬畏之。吉凶祸福如影随形,故不召而自来。然报愈迟,而恶愈深,祸愈惨,故繟然而善谋。以报速者有所警,报缓则不及悔,必至尽绝而后已,此所谓善谋也。是则天道昭昭在上,,善恶感应,毫发不遗。世人不知天命之如此,乃以敢以强以争竞于名利之场。将谓一身之谋,不顾利害死生而为之,自谓智力以致之。盖不知命之过,皆取死之道也。可不畏哉!

【故事天地】

卧薪尝胆

战国勾践(?-前464年),姒姓,本名鸠浅(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夏朝君主少康庶子无余的直系子孙。无余受封于会稽,以掌管看守供奉夏禹的祭祀。越国建立后,一直保持着比较落后的生活习俗,较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经历20多代传到勾践的父亲允常,越国逐渐强大,与吴国国君阖闾多次作战,屡建奇功,越国已拥有浙江全境,与吴接壤,与楚相连。允常死后,勾践继位已是春秋末年了。

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于是出兵攻打越国。两军在檇李(今浙江嘉兴南)摆开阵势。勾践担心吴军军阵严整,派敢死队再冲锋擒捉吴军,吴军阵势不动。勾践便派罪犯排成三行,把剑架在脖子上,步至吴军阵前,齐声呐喊致辞,然后一起自刎而死。吴军看得出神,越军趁机袭击吴军,吴军战败,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攻击阖闾,斩落阖闾大脚趾,夺得了他的一只鞋子。阖闾被迫撤军,军队退却七里,阖闾因伤重在陉地去世。阖闾临终前,告诉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要忘记向越国报仇。”

越王勾践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秣马厉兵,准备攻越。勾践决定先发制人,在吴国未发兵之前讨伐吴国。范蠡劝阻,勾践不听,继续发兵。越军攻入吴国境内,到达吴都(今江苏苏州)西南面太湖中的椒山(即夫椒),直接威胁吴都,夫差派遣全部精锐出兵抵御。他听从相国伍子胥之计,通过在夜间举火突袭的手段,在夫椒大败越军。随后越军退守浙江(今钱塘江),再次战败。吴军渡江南下,乘势攻下当时的越国都城埤中(今绍兴诸暨)。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于会稽山顶部的平阳(今绍兴平水镇),将这里作为临时都城。吴军进而围困越军。

越王勾践被迫向吴求和,派人送予伯嚭财货美女,伯嚭果真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去对吴王夫差进言。伍子胥告诫吴王:“如今天赐良机,不灭越,此后将追悔莫及!”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赦免了越王勾践,盟誓后从越国撤军。勾践舍身入吴,越国把绝大多数领土都割让给了吴国;吴国仅允许越国保留会稽山附近东西百里的领土。勾践和大臣、女眷一起入吴三年,做了夫差的奴仆,为夫差喂马牵马,甚至问疾尝粪,由此才得到夫差的信任,得以归国。

勾践回国后,将国都迁到平原地区的山阴大城(今绍兴县)。重用范蠡、文种、计然等人,卧薪尝胆,提醒自己不忘会稽之耻。为了安抚民心,他减轻刑罚,修整宗庙,祭神祈宁,折节下士,济贫吊丧,与百姓同甘共苦。实行发展生产、平粜通商等政策,扩充水师、步兵,交好齐、晋、楚三国,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人民安居乐业,农业生产稳定,人口也开始恢复了。于是勾践就开始依次颁布五政之律,来使国家快速复兴。

越王勾践13年,助吴伐齐,败齐于艾陵,使吴国放松警惕。夫差带着吴越联军在艾陵大胜齐军,俘虏了齐将国书。夫差回国后,责骂伍子胥。文种观察到夫差已经有骄横之色,就建议向夫差借粮食试探吴王。勾践照做,结果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借粮食给越国。越国君臣都暗自高兴。不久后,伍子胥出使齐国,把儿子托付给齐大夫鲍牧。他归国后,夫差听说了这件事,非常生气,就赐属镂剑逼迫伍子胥自杀。

越王勾践15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为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趁机突袭吴都姑苏,大败吴师。夫差仓促与晋国定盟而返,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19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中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24年,攻破吴都,灭亡吴国,迫使夫差自尽。次年带兵渡淮,会盟齐、晋等诸侯于徐州,被周天子命为“伯”,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会后,迁都琅琊,废立邾、卫国君,划定邾、鲁疆界并讨伐鲁三桓势力。

越王勾践33年(前464年),勾践去世,其子鹿郢即位。勾践在位时,忍辱负重,卒灭强吴,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被司马迁誉为“贤”。此外,他还留下了“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等典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