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最全组织学梳理
食管最全组织学梳理
食管从腔面向腔外按层次划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外膜。其中黏膜层包括上皮层,固有层和黏膜肌层。这里我们需要熟悉各层次的一些缩写意思。比如EP 和m1表示的是上皮层;MM和m3表示的是黏膜肌层,这些缩写的意思需要清楚记忆。
上皮=epithelium=EP
黏膜固有层=lamina propria mucosae=LPM
黏膜肌层=muscularis mucosae=MM
黏膜下层=submucosa =SM
固有肌层=muscularis propria=MP
外膜=adventitia=AD
上图是食管壁纵切的组织示意图。
最上方紫颜色区域是上皮层,由多层的鳞状上皮细胞组成,上皮层的最下方为基底膜,它将上皮层和固有层分隔开。固有层含有疏松结缔组织,有淋巴管和血管的分布。
固有层在靠近上皮的部分区域可呈指状突入上皮层,形成的结构叫乳头,乳头内的微血管就叫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即IPCL.
固有层下方是黏膜肌层,纵行走向,食管的黏膜肌层比较厚,不要误认为是固有肌层。
黏膜肌层下方为黏膜下层,含有丰富的疏松结缔组织,黏膜下层有时能看到食管的固有腺,食管固有腺是外分泌腺,通常位于黏膜下层浅层,靠近黏膜肌的下缘。
食管固有肌分为两层,内层是环行肌,外层是纵行肌。固有肌外面为外膜,是一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膜,所以食管的病变比较容易扩散到纵膈。
上图是正常食管的黏膜层组织图。
上方是上皮层,中间是固有层,下面是黏膜肌层,最下面能看到少量的黏膜下层浅层组织。
上皮层跟固有层交界区域能看到乳头结构。固有层中红色区域是血管所在,血管里可见红细胞。越往下血管截面的管径就越粗大,放大内镜看到的血管基本都位于固有层,按位置可以划为三层,第一层位于固有层最顶端,也就是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袢、第二层位于固有层浅层,基底膜的下方,叫做上皮下微血管网,第三层位于固有层较深的区域,叫做树枝状血管。固有层的淋巴管通常分布在固有层的深层,靠近黏膜肌层的区域,淋巴管内有时可以看到少量灰白色的物质,是淋巴液。HE切片下,不能单纯靠脉管内有无红细胞来判断是血管还是淋巴管,最稳妥的方式是用EVG弹性纤维染色方法显示及D2-40免疫组化来进行标记。食管的黏膜肌层比较厚(一般在300微米左右),千万不要误认为是固有肌层。
由于炎症或者某些其他的原因,食管的黏膜固有层内会出现异位复制的肌纤维,当这些肌纤维多且排列密集时,容易被误认为黏膜肌层!这种情况在BE中尤为常见(跟反流有关),BE的黏膜剥离标本经常能看到双层黏膜肌结构。如下图所示:
正常食管上皮由没有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组成,什么叫角化呢?如果鳞状上皮没有了细胞核,就称作角化,比如皮肤的表层上皮,就是角化上皮,而没有角化的食管鳞状上皮细胞都保留着细胞核。食管上皮的层次感是很明显的,由深层到浅层大概可以划分三个区域。最下方叫基底区域,细胞较小,呈立方形,密集排列,基底区域最底下的一层细胞叫做基底层,所以在定义上,基底层只有一层。基底层的下方有一层膜状结构,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基底膜,上皮层是没有血管的,上皮组织通过基底膜跟固有层发生物质交换。上皮层的中间区域叫棘细胞层,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含有较丰富的糖原,所以在HE切片中胞浆发白;上皮表层由梭形的扁平细胞构成,糖原含量较少。棘细胞层有时会增厚,在光镜下表现为白色的光滑小结节,一般多见于老年人的食道,复方碘染色为深褐色的浓染。上皮层的生发层位基底区域,具有细胞分裂功能,细胞发生异形增生最先就是从这个位置开始的。
食管也有腺体分布,食管的腺体有两种,食管固有腺和食管贲门腺。它们分布的层次不同的,食管固有腺位于黏膜下层,食管贲门腺位于固有层。这种分布跟十二指肠类似,十二指肠固有层着小肠腺,黏膜下层有十二指肠固有腺,也叫布氏腺。
上图的黏膜下层能看到一团团管泡状的腺体结构,胞浆发白,这就是食管固有腺。食管固有腺可以分泌粘液,属于外分泌腺,它有导管结构,可以将黏液排至食管侧腔面。导管在黏膜下与食管固有腺相连,往上贯穿黏膜肌层、固有层、上皮层,开口在上皮层表面。
通过阿尔辛蓝及高铁双安双重染色,我们可以知道食管固有腺的黏液是酸性的,成份有唾液酸和硫酸。见下图:
食管固有腺导管由多层的矮柱状细胞构成,开口于食管上皮层的表面,导管周边通常可见看到较多的淋巴细胞聚集。从腔面往黏膜下方向,组成导管的细胞层数有递减的倾向。
下面这两张图显示的是食管固有腺导管在上皮表面的开口。左边图是使用戊二醛固定的食管鳞状上皮组织标本,这有三个明显的小凹陷,就是导管的开口。右边是在电镜下观察到的导管开口,像个黑色的洞口,固有腺的黏液就是从这个开口排出来,起到润滑腔面的作用。
食管还有一种腺体,食管贲门腺,为短分支管泡状,这种腺体位于黏膜固有层,也分泌黏液,主要是中性黏液,和少量的酸性黏液。食管贲门腺也是外分泌腺,通过类似胃小凹结构的导管将粘液排至食管腔面(见下图)。
现在拿到一个食管标本
初检:浸润到固有肌了吧,那么厚
上级:这不是黏膜肌么,固有肌会不会又薄了点
好的,翻书
黏膜层(Mucosa)
黏膜下层(Submucosa)
固有肌层(Muscularis propria)
食管固有肌层有内环层和外纵层
--食道的上1/3为骨骼肌
--中1/3既有骨骼肌又有平滑肌
--下1/3只有平滑肌
外膜层(Adventitia)
--只在食管胸部的极少部分及食管腹部被覆浆膜
--大部分被覆筋膜 因此食管为外膜层而不是浆膜层
黏膜层
上皮层
由未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构成,由下至上依次为:
--基底层(Basal cell layer):
有1-3层细胞,不超过鳞状层厚度的15%;缺乏糖原
有向上延伸的上皮乳头(一般不超过上皮厚度的2/3,食管远端靠近Z线的上皮乳头比食管上段更长)
Z线:鳞柱交界处
增殖活性增加时可在副基底层见有丝分裂
(基底层上界定义为细胞核之间的距离等同于其直径的水平)
--棘层:富于糖原 由下至上逐渐扁平
--表面细胞层
食管远端(胃食管交界处)出现腺黏膜:含数量不多的胃细胞及贲门型腺体
其他:黑色素细胞、Merkel细胞、内分泌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IEL)、Langerhans细胞
固有层 (lamina propria)
含有脉管结构、散在分布的炎症细胞及黏液分泌性腺体(主要位于食管近端及远端)
与胃贲门型腺体相似,由分泌中性粘液的细胞组成
(起源说法不一:异位?正常组成成分?胚胎性残余?)
也可以与幽门腺相似,甚至可以表达MUC6;也可出现壁细胞、潘氏细胞等
这些腺体导管仅内衬单层粘液分泌细胞,可延伸至食管腔表面
(黏膜下腺的导管常衬覆鳞状上皮)
黏膜肌层
为纵行肌束
起自咽环状软骨远端增厚
注意:活检标本中勿将较厚的黏膜肌层误认为固有肌层
黏膜溃疡后,上皮和黏膜肌层均再生--形成双重黏膜肌层--Barrett食管特征之一
(Barrett食管的双重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血管、神经纤维(黏膜下神经丛)、淋巴管及黏膜下腺
黏膜下腺(Submucosal gland, SMG):
--口咽部小唾液腺的延续,散在分布于整个食管
--主要位于食道的上1/3和下1/3
--由黏液细胞组成,伴或不伴少量浆液性成分,分泌酸性粘液和碳酸氢盐
--腺体导管周围出现炎症细胞是正常现象,勿将其认为炎症
--IHC:CK19、CK14、CK7、CK8/18阳,不同程度表达CK20
上图示食管SMG的正常结构
a:食管SMG位于粘膜下层,位于粘膜肌层(MM)和固有肌层(MP)之间,导管穿过粘膜肌层进入食管腔(25x)
b:小叶区域内的导管称为小叶内导管(ID),远端部分为小叶外导管(ED) (50x)
c:SMG几乎由纯粘液腺(MA)组成,但偶尔也可观察到浆液腺(SA)。嗜酸细胞(ON)比浆液腺更常见(100倍)
黏膜下腺来源的肿瘤
各消化道器官组织学形态比较
Tips:黏膜下腺可作为区分胃和食管的标志
参考文献:
1.《病理医师实用组织学》第五版
2.《Lewin, Weinstein and Riddell's Gastrointestinal Pathology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 2 Volume set》
- Some observations on Barrett esophagus and associated dysplasia. PMID:30312881
4.Submucosal gland neoplasms of the esophagus: an update and review. PMID:32621256
5.https://www./course/histology-fundamentals/digestive-system/gi-tract/1401/overview---gi-hist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