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银元中的“银”含量变迁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银元中的“银”含量变迁史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5509836_121730386

银元的含银量变迁历史,特别是从清代到民国时期银元含银量的变化,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话题。本文将带你走进这段货币演变的历史,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文献,揭示银元含银量变化背后的故事。

从银元诞生以来,官方的银元含银量几经变迁,大体的变化过程是,主币从90%含银逐渐降低到89%含银,辅币拿五角来说,从86%到84%,再到80%,最后到70%的过程,含银量下降是主要变迁方向。

大头的含银量,根据民国三年公布的《国币条例》,银币有四种:

  • 一圆银币:银九铜一
  • 五角银币:银七铜三
  • 二角银币:银七铜三
  • 一角银币:银七铜三

辅币均为有限法偿,公差千分之三。

再参考民国六年的《国币法草案》,其中规定:

  • 一元银币:银八九,铜一一
  • 中元银币:银七铜三
  • 二角银币:银七铜三
  • 一角银币:银七铜三

(这就是官方大头的含银量)

再看清代龙洋,根据光绪三十三年《度支部奏进呈新铸通用银币并议定成色分量奏折》,银币有四种:

  • 七钱二分银币:银九铜一
  • 三钱六分银币:银八五铜一五
  • 一钱四分四里银币:银八二,铜一八
  • 七分二厘银币:银八二,铜一八

注:到宣统二年,又有改变,但基本维持在主币银九,辅币银八的范围)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大头的主币一圆的含银量,从民国三年规定的银九降到了银八九。另外辅币的含银量民国时期固定在银七铜三,这比清代的龙洋辅币成色大大降低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铸造新币成本太高造成的!不得不降成色以实现普及并增加利润。

银币的铸造成本到底需要多少呢?

根据梁启超叙述:

  • 一元主币,法价与实价相等,外加铸费六厘,而此六厘不足供购银及工作之需,计每铸一枚,应亏四厘左右,此迳购原料以铸新币所亏之数也。
  • 旧银元成色不齐,故起市价在国币法价之下,今若认为与国币有同一之效力,则每枚应亏三分一厘余,此改旧为新所亏之数也。

(摘自《币制局总裁梁启超呈大总统为胪陈铸币计划文(附说贴)》民国三年九月)

面对主币如此巨大的亏损额度,显然降低成色可以有一定的弥补作用,但毕竟主币的定位是本位币,无限法偿,故而不能大幅降低成色,这就得从辅币中另寻办法。

在清代,贰角,一角的铸币也是有盈余的,如今辅币成色又进一步降低,这使得铸造辅币的盈余增长明显,这一方面能弥补铸造主币的亏损,另一方面也能贴补国家财政。但面临如此高的溢价,想控制滥铸也是很困难的,这方面在本文话题之外,暂不细说。

从主币辅币的铸造成本和利润,大体可以看出银元成色降低的端倪了

下面我们再看看清代龙洋以及外国银元的含银量图谱,总而言之,龙洋的含银量各地差异较大,这也造成的银色,包浆,直径,厚度,以及声音的不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