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被动句详解:七种常见形式及例句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被动句详解:七种常见形式及例句解析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式,掌握其识别和运用对于提高文言文水平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被动句形式,并通过具体例句进行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它表达了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被动关系。被动句的构成方式多样,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被动句形式,并举例说明。
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这种形式的被动句中,“为”是介词,“所”字与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动词”的形式,表示被动。
例句: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在这个结构中,“敌船”、“山峦”、“二虫”都是主语,它们与后面的动词“焚”、“洗”、“吞”构成了被动关系,即它们分别是这些动作的承受者。
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在这种形式中,“为”直接与动词相连,不带“所”字。
例句: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在这个结构中,“士卒”、“贤能”是主语,它们与动词“用”构成了被动关系,表示它们被“用”。
用“被”表示被动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用“被”字来表示被动,但在古代汉语中,“被”字较少用于表示被动,更多的时候它表示覆盖或遭受的意思。
例句:
- 风沙被阳光晒得暖暖的——这里“被”表示覆盖。
用“受”表示被动
在某些情况下,“受”字也可以表示被动,通常与“于”字连用。
例句:
- 吾受命于天——《论语》
在这个结构中,“受”字表示接受,“于”表示从,整个句子表示从天命。
无标志的被动句
有些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词,但可以通过上下文来判断它是被动句。
例句:
- 城池失守。
在这个句子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被动词,但从语境可以看出,“城池”是“失守”的承受者,因此这是一个被动句。
用“于”表示被动
在古代汉语中,“于”字有时也可以用来表示被动,通常与“见”、“受”等字连用。
例句:
- 吾见困于周郎——《三国演义》
-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史记·屈原列传》
在这个结构中,“于”字连接了主语和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
用“被”表示被动
虽然“被”字在古代汉语中较少用于表示被动,但在一些文言文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用“被”字来表达被动含义的例子。
例句:
- 被敌军包围。
在这个句子中,“被”字表示被动,即主语“敌军”是动作“包围”的承受者。
被动句在文言文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它们不仅出现在叙述性文本中,也常见于诗词、戏剧等文学作品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被动句,不仅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增强对古代文学作品深层次意义的把握。
在实际学习和考试中,被动句的识别和翻译是考察学生文言文水平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被动句的各种形式有所了解,并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运用。例如,在中考语文的文言文阅读理解中,学生需要能够快速识别出句子是否为被动句,并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此外,被动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通常需要添加“被”、“受”等字来体现其被动含义。例如,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是:“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被吞下”。这样的翻译能够保持原句的被动关系,使意思表达更加清晰。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式,掌握其识别和运用对于提高文言文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同时也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