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被保送到暨南大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它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全红婵被保送到暨南大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它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全红婵被保送到暨南大学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对优秀运动员的肯定,更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本文将从外在动机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心理韧性培养、自我决定理论以及榜样效应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全红婵,2007年3月28日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是中国国家跳水队女运动员,主项为女子10米跳台。自2021年东京奥运会夺得金牌以来,她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展现了非凡的运动天赋和竞技水平。
2025年2月24日,暨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公布了《关于公示暨南大学2025年优秀运动员保送拟录取名单的通知》。通知显示,全红婵凭借“国际级运动健将”的身份,被拟录取就读运动训练专业。
外在动机的强化
国家体育总局的保送政策为优秀运动员提供了教育机会,旨在通过学历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帮助他们在竞技生涯之外拓展发展路径。全红婵凭借奥运会金牌、世界杯六连冠等卓越成绩,满足了“国际级运动健将”的保送条件。这种政策激励不仅是对其竞技表现的肯定,也通过提供教育资源强化了外在动机,促使运动员在训练中保持更高目标感。
社会支持系统
暨南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为运动员提供了学术与训练并重的支持体系。这种环境既能通过团队合作(如同学互动、导师指导)缓解孤独感,又能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优化训练方法。社会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关注(如专家呼吁加强心理辅导)也推动了保送政策的完善,形成“竞技—教育”双轨发展的良性循环。
心理韧性培养
全红婵曾因“梦见跳水失误被吓醒”而引发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这反映了顶尖运动员普遍面临的焦虑与压力。大学教育不仅提供心理辅导资源,还能通过学术环境分散竞技压力,帮助其建立多元身份认同。例如,校园生活的规律性可能通过时间管理训练增强她的适应能力和抗压韧性。
自我决定理论
全红婵选择就读暨南大学的运动训练专业,体现了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主性需求”。该专业课程涵盖运动心理学、技能学等学科,与其职业发展高度契合。通过系统学习,她能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知,从而增强对自身职业的掌控感和内在动机,为未来转型(如教练或体育管理)奠定基础。
榜样效应
全红婵的保送案例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心理学中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成功案例会激发同龄人模仿其行为模式。她的经历向年轻运动员传递了“学业与竞技并重”的价值观,可能促使更多人在训练中兼顾教育规划,减少对单一职业路径的依赖。
综上所述,全红婵能够去暨南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一方面对她的心理健康有帮助,另外一方面对她的人格完善有帮助,同时对于年轻的后辈们更是一种激励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