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形而上学?(科学已经很发达了,哲学还有没有用?)
什么是形而上学?(科学已经很发达了,哲学还有没有用?)
形而上学是哲学中最基础也是最具争议的部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启蒙时期,形而上学经历了繁荣与落寞。然而,生活中处处都有形而上学的问题存在。本文将从词源出发,探讨形而上学的起源、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引言
形而上学可能是哲学中最基础的,然而肯定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部分,它在古希腊及中世纪欧洲的大学中繁荣一时,然而却在文艺复兴时期落寞,虽然17世纪晚期仍得到了鲜活的发展,却终被启蒙时期意志坚定的哲学家们视为或多或少有些声名狼藉。
但是无论形而上学多么的“无人问津”,生活中还是处处有这样的问题存在。虽然我们无法精准地描述出形而上学的例子,但是很多小孩子可以问出形而上学的问题。例如一个儿子和爸爸的对话,
儿子问:六一儿童节要到了,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陪我在家玩?
爸爸说:因为爸爸妈妈要上班。
儿子问:你们为什么要上班?
爸爸说:要赚钱呀。
儿子问:为什么要赚钱呀?
爸爸说:赚钱才能买吃的呀。
儿子问:为什么要买吃的呀?
爸爸说:人要吃饭,不吃饭人就没法活呀。
儿子问:人为什么要活着呀?
爸爸基本就无言以对了。
这到最后一句话,就终结聊天了,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
形而上学的起源
要明白什么是形而上学,我们必须回到发明这一词的古希腊哲学家们那里。“形而上学”这个词最早用来称亚里士多德所写的一组论文。哲学史家告诉我们这一单词代表希腊语 ta meta ta physica,意为“《物理学》之后【的书】”。亚里士多德自己并未使用这一短语,而是古代编辑者在一部早期亚里士多德著作选集中将其作为放在《物理学》之后的一组论文的题目。亚里士多德将他所关心的形而上学学科称为“第一哲学”,一门经其先辈——特别是所谓的前苏格拉底学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工作而逐步成形的学科。
有一个叫安德罗尼科的人,在整理亚里士多德的遗作的时候,对于亚里士多德研究一些现实事物的理论,他就起名为physics,就是物理学。对于研究规律的理论,他不知道取什么名字合适,就取名为metaphysics,meta是之后的意思,就是物理学之后的意思。它并没有准确的翻译,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在阅读中国的《易经》时,发现其中有一句话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就是规律,就是本质,就是真理,所以研究道的就叫形而上;器就是器物,就是物质,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形而下的。于是,他就把metaphysics翻译成了形而上学,意思就是研究事物客观规律的学问。这与《易经》的本意也很贴切。
通过将第一哲学划分为三个相关的学科或“科学”,亚里士多德试图赋予主要由一系列问题和对立的解答构成的第一哲学某种顺序。他称第一个学科为“是之所是(being qua being)的科学”,指出其目标是探究万物的普遍本质(就万物具有某种是之性质或在“是”这个词的某种意义上是而言)。他的第二个学科涉及“最高种类的是”,他视其为对神的恰当描述。他的第三个学科致力于“第一原理”,它对于每一个存在物而言都是真的,并且构成一切论证和推理的基础。尽管亚里士多德本人没有给这门学科起特别的名字,它们最终以本体论、神学和普遍科学为人所知。
这门学科是否有意义?
要知道这门学科所进行的研究是否真的有意义,我们必须知道某种意义上被称为“是”的事物的种类之多。如果这些不同种类的“是者”可用充分普遍化的方式加以描述的话,我们将会发现它们可被分成基本的不同种类或范畴,并且它们通常彼此之间是如此不同,以至于我们能合乎情理地惊讶于它们为何全部和谐地处在同一世界或宇宙中。在此我们可能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心中的那种探究至少提供某种基础。
也许可能被称为是(或存在)的最可信的事物组合(group)包括日常经验熟悉的这些对象:人、动物、岩石、家具。这些事物由多种质料构成——肉与血、木头、花岗岩——这些质料也可被称为存在。动物、植物与岩石存在于地球上,地球是颗行星,是一个更广大的、更包罗万象的物体。地球之外还有月亮、星星、彗星及其它天体。我们太阳系的行星属于银河系,即天河;成千上万个类似的银河系存在宇宙中。
银河系就是事物组合或聚(aggregate)的例子。一般认为,组成一个聚合物的事物要比聚合物本身更为基本。既然根据当代的物质理论,甚至橡树和石头这样的物体都是一些更基本的事物的聚合(以分子、原子、质子和中子等递减的顺序),那么很明显,许多聚合物是由更多聚合物构成的。许多哲学家相信一个聚合物至少在思想中被累进地分解为更简单的对象,并且这一将聚合物分解(或分析)为更简单对象的过程一定有个终点。他们认为每个聚合物最终可简化为非聚合物,尽管在触及真正非聚合物时,我们可能在辨别时、在特殊情况下遇到极大困难。昨天物理学的基本对象通常在今天也会被发现是聚合物。
所以,任何人都不敢说什么是必然正确的,不敢说世界有永恒不变的公理。这也是我们脑海中批判形而上学的原因。因为形而上学总是想找到一些普适性的真理。但是这么说的话,形而上学是不是就没什么用了?但是我觉得也不是。就算是它研究的很多问题最后都没有答案,例如上文爸爸和儿子的对话。加缪的答案是,你不知道为什么活着,那你为什么没有去死?没有去死的原因不就是活着的原因吗?所以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形而上学就是告诉你,不要把思维方式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这可能是形而上学最值得继承的地方。事物不是只有“是什么”的问题,也有“为什么”的问题。
形而上学的智慧
阿那克西曼德:
“
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这是命运规定的。
”
德谟克利特:
“
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无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