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核级焊工,毫米级精度,他的名字焊接在大国工程上!
从放牛娃到核级焊工,毫米级精度,他的名字焊接在大国工程上!
他是年仅24岁的核级焊工,为核电站贯通“大动脉”,他的名字编码被印在国家重点工程“华龙一号”的管道上。这位出生于1999年的“全国技术能手”,近日登上央视系列微纪录片《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核集团藏族小伙尔基的故事。
童年筑梦 焊接打开新的人生
核级焊工,指通过国家核安全局专项考核的专业人员。尔基便是中核集团的一名核级焊工,获评“全国技术能手”。
尔基来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这里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幼年时,尔基常在放学后帮着祖父母放牛。“当时,村里放牧的人家需要高薪聘请外地工人来焊接搭建牛棚,我总会远远盯着看,经常想‘要是我会焊接就好了,这样就可以自己搭建牛棚’。”当一名电焊工便成为尔基从小的梦想。
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尔基一度想放弃学业。得益于当地政府为藏区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提供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他顺利考取了成都市技师学院焊接专业。“学了焊接专业以后,我的改变很大,以前是一个急躁的人,后来慢慢变安静了。”
在校期间,尔基每天训练15个小时左右,一周训练不低于6天半。2018年,19岁的尔基在四川省“工匠杯”的比赛中获三等奖。怀着对焊接的热爱,在三年免费教育结束后,尔基自费考取了大专,继续学习焊接。
刻苦钻研 在央企实现技能突破
2021年,尔基毕业后进入中核集团工作。核电是一种清洁的新型能源,然而,核电站里的物质一旦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核电站里有200多公里长的管道,密切联系着作为“心脏”的核反应堆。高辐射、高流速、高温、高压的介质日夜不息地在其中流过,这对主管道焊接的考验可想而知。核级焊工就是为核电站贯通“大动脉”的人。
入职之初,一位师傅就告诉尔基:“干核电不能有一点纰漏,这不单是一份工作,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安全。”为了掌握更多技巧,尔基总会挑战一些有难度的焊接。“把两根细管焊在一起很有难度,如果电流过大,会把中间的小孔焊死,电流过小,就焊不上了。我经常拿直径3毫米的小管练习,管中小孔的直径只有0.8毫米。”
尔基还能“左右手焊”,堪称绝活。这条精致的鱼鳞焊一次性通过了射线探伤检查。这种整齐的焊接痕迹,代表焊接过程中摆幅的均匀和节奏的协调。作为焊工,他经常要爬进连转身都困难的主管道内,承受火花烫伤的考验。“我们平常焊接的温度一般都会达到150至250摄氏度,夏天的室温会达到50或60摄氏度。”
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尔基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别人至少一年半才能考取的国家核安全局焊工资质。
重整行装 向全新挑战进发
如今,尔基从事一线工作已近两年,参与了“国家名片”华龙一号的建设,在施工现场担任核级管道焊工。他焊的主管道对焊接工艺要求极高,要在未来60年的时间里承受高温、高压、高震动的考验。“代表我名字的编码钢印就打在焊缝旁边,和这些焊缝一起接受岁月的检验,我要终生为安全负责。”
2023年6月16日,尔基作为代表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
尔基从不畏难。“华龙一号”项目完成后,他报名参加了田湾核电站的建设安装工程。田湾核电站主管道的管壁厚度达70毫米,是国内在建核电机组中焊接工艺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需要挑选最顶尖的焊工操作。
尔基说,他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完成学业,练就一身的焊接技艺,投身祖国的核工业事业,用技能报国是他毕生的追求。“每一天焊的每一道口,都是为了确保100%的安全,这种电会送到千千万万户家中,干得特有意义。”